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顾炎武的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6日 09:22:06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的《顾炎武全集》

  作者 李佳音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刘东超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云南在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持续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全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最近,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病”“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得到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发展质量、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美丽云南。

  在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美丽云南的进程中,研究和剖析古人的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中,顾炎武的生态思想值得关注。顾炎武(1613~1682年),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是明清之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型代表,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启明末清初朴学风气。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集》等。顾炎武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深入的社会接触,让他具备了博洽深邃的学识。他的思想较多涉及时人不太关心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关于生态问题的极具现实价值的思考。

  关注环境变迁

  顾炎武基于政治军事实用目的,分门别类整理了大量历史地理材料,许多内容涉及环境问题。比如,他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灾变:“匈奴……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这里记载了环境异变及导致人间灾难的例子。顾炎武对环境变迁原因的探讨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将灾变原因归结为鬼神作怪,这是不科学的,但这些材料在灾害史研究上还是有价值的。

  顾炎武还记载了我国古代长达千年的烧荒措施:“守边将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纵火,谓之烧荒。”他引述了以下史料——《战国策》:“公孙衍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爇获君之国。’”《新唐书》:“契丹每入寇幽、蓟,刘仁恭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他还引用明代《英宗实录》中官员关于烧荒的建议:“遇秋深,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虏马无水草可恃。”

  在古代一些时期,通过将环境焚烧到寸草皆无的办法来抵抗骑射民族的进攻,竟然从战国运用到明代,可以想见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和规模。但是当时人们从防御外来侵扰的角度肯定这样的做法,顾炎武也持这样的观点。这反映了顾炎武在内的古人尚未深刻认识到这一方法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

  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在顾炎武的思想中这一传统时有表现。在解释《国语》中“高高下下”词条时,他说:“周太子晋谏灵王曰:‘四岳佐禹,高高下下,疏川道滞,钟水丰物。’谓不堕高,不堙卑,顺其自然之性也。”这是强调在改造环境时要顺从自然本性,尽量不改变原有面貌。在讲到《周易》损卦时,他引用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生产过程不能打乱自然规律,说明尊重自然的重要性。他把这种尊重表达为对自然的“弗损益”,也就是不做人为的增减。他认为这既可以提高民生的福祉,也可以改善百姓的品德。他甚至认为,这会达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治理境界。他这样理解“弗损益”显然有所拔高,但高扬自然规律的价值性是正确的。他还引用南宋罗泌所撰《路史》上的话:“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必然之理也……故天地顺而四时成,气不愆伏,国无疵厉,而民以宁。”这里强调的是尊重“必然之理”,自然界就会顺畅运行,百姓就会得到安宁的生活,国家就能无灾无害。

  顾炎武画像

  节约资源

  顾炎武的著作中有明确的节约资源意识。他谈到对资源不足的担忧和开发资源的建议。他叙述了古人对动物资源的珍惜和重视:“其平日,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而用大牲则卜之于神,以求其吉。故《左氏》载齐国之制,公膳止于双鸡。而诗人言宾客之设,不过兔首炰鳖之类。古人之重六牲也如此。”这是讲尽量简朴地生活来减少宰杀畜禽,这是古人的生活哲学,顾炎武对此非常赞同。

  对于当时浪费资源的奢侈之风,顾炎武引用别人的话提出了批评:“‘恣民五色,惟所服用,但禁绮绣无益之饰……有之无益,废之无损,何爱而不暂禁,以充府藏之急乎!此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使管、晏复生,无以易此方。’今纂组日新,侈薄弥甚,斫雕为朴,意亦可行之会乎?”他认为应该把资源运用到有益国家的地方,不要在无谓的东西上浪费资源。他对奢靡之风提出了明确批评,主张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

  政府的生态责任

  生态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不仅涉及今人的公共利益,还涉及子孙后代的公共利益。因此,其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历朝历代都是政府。在谈到地方官吏的职责时,顾炎武在《郡县论三》中说:“何谓称职?曰:土地辟,田野治,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前五项,主要就是环境建设问题。可见,他非常重视官吏的环境治理责任。在谈到地水关系的重大环境问题时,他说:“古先王之治地也,无弃地而亦不尽地。田间之涂九轨,有余道矣。遗山泽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余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难坏,年计不足而世计有余……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之水利亦塞。于是十年之中,荒恒六七,而较其所得,反不及于前人。”他认为古代政府重视水路池泽的保留,重视水陆之间长远关系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从某一年来看可能水量不足,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足够用的。但是,宋代政和(宋徽宗年号)以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导致水土之间的失衡及水旱灾害。

  顾炎武还收集了各代学者为治理环境问题提出的大量政策建议,其中有许多比较务实适用的内容。比如他详细引用了邱濬提出的让政府鼓励在边关种树和让犯轻罪的人通过种树代替刑罚的建议,以及让京城官户用煤炭代替树木薪柴的建议。这些建议在那个时代实际上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传统与启示

  顾炎武在“经世致用”原则的指导下,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当时的生态问题和历史材料记载的生态问题。借助传统哲学资源,他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虽然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思考尚不够深入和系统,但已经直面问题和给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思想家能达到的认知高度和具备的敏锐程度,也反映了顾炎武本人的广博学识和深邃思想。当然,今天借鉴和汲取这些历史智慧的同时,既要肯定其价值,也要认识它的时代局限和不足。

  首先,从顾炎武整理的大量材料来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大致来说,这应该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成正比。因此,如果认为传统时代不存在环境破坏,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次,尊重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但真正的“尊重自然”并不是顾炎武提出的一般意义上的“弗损益”,而是将实践过程和产品生产限制在对自然生态的较低损害水平上,从而使环境能在较短时间和运用较少能量“消化”掉这些损害。再次,顾炎武对动物资源的爱惜和物命的珍视是中国传统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态度,这在传统典籍有不少清晰完整的叙述和表述。这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思考和借鉴价值。最后,无论是顾炎武引用的材料还是他本人的叙述,都可以看出他深深看重政府和官员的生态责任。这是中国古今一致的传统,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