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津永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镜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5年工作总体思路中,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在明确主要奋斗目标时,又提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更深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效更显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更凸显”。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应该充分认识到,基于云南省区域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三个定位”是一体的,是紧密关联、不可或缺的关系。统合形成“三个定位”有机联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是破解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钥匙。而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谋划中,以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征程上推动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构思和新认识中,应该着力以绿色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绿色化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从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来看,各个省市多采用互包互容的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一大组成部分,但在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的内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的桥梁和机制尚未搭建。以云南省不同区域基层的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在不同的层面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都涉及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结合的内容和项目,但总体上仍未做到有机融合。在基层示范创建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则往往作为单项的民族工作,二者分属不同的机构负责,建设的资金支持来源和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推进的方式和路径都存在差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剥离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引领,是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内容。绿色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区别于其他省区的重要特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绿色底蕴,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整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云南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实力在“有机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方面在全国作出新的示范。
在生态资源的共享共治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各民族共享、共用的生态资源是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保证。生态资源的共享共用和共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中心。小区域内,以生态共同体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就整个国家来看,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基础和生态链接。元阳的哈尼梯田是以生态资源多民族共享、共建、共用为核心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绿色实践基地”。在云南省域范围内,类似的案例随处可见,多民族“聚湖而居”“聚谷而居”,共享江湖、共享大地、共享森林。应该大力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以多民族生态资源共享共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样板工程建设,打造多个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的实践创新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引领新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路径,形成新的示范创建模式。
依托绿色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绿色产业是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衔接转化的核心支撑。由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多区集于一体的特点,绿色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处于主导地位。发展绿色产业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要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城乡联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远黑泥地社区绿色花卉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深化绿色发展实践创新,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融合,加快形成新业态、新动能,拉动绿色新基建。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推动形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大力引导资金、土地等要素向绿色环保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推行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以乡村特色资源为根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体系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载体和平台,创新方法和途径,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建美丽家园助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在于共建美好的生活家园。多民族共建美丽家园是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有效载体。相较于绿色产业打造和生态资源共享共治,美丽人居环境的整治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对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生态宜居、文明卫生、治理有效、留住乡愁的人居环境极为重要,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杂居的村寨、社区、乡镇以及移民搬迁社区中尤为典型。
以乡村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推动少数民族社区和家庭的互嵌式融合发展。制定和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纳入乡村振兴事业中,进行评比和激励。以人居环境的打扫和整治,推动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机制,借此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探索,并进一步打造成典范。
以乡村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推动生态移民社区和村寨重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睦合作、互邻友好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践行“三个离不开”,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纵深化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专家基层行之红河州《红河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