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专家智库 >> 正文
【原创】谢建东:持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9日 08:40:35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专业硕士项目主任 谢建东

 

  作者 谢建东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专业硕士项目主任

  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岁月如梭,6年来,新闻舆论工作各条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新闻学界和业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形式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联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灵魂,必须常抓不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必须久久为功,一旦松懈就可能出问题,而且是出大问题。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持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首先要高度重视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就新闻院系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新闻院系是新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源头,必须高度重视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个“定盘星”,确保源头活水纯净。现在,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宣传需求泛在化,新闻院系毕业生就业已不局限于媒体,而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领域和单位。社会人才需求和新闻院系毕业生就业的新变化,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确保新闻院系毕业生进入新闻宣传相关岗位时,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养,必须在培养方案、课程教法等方面作出调整。更重要的是,必须始终坚持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而且要在“全过程、全覆盖、无死角”和“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使新闻院系培养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其次要持续抓好新闻业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好新闻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处在新闻舆论工作第一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直接实践者,采写、制作、编发的新闻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更凸显出持续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技术属性越来越浓,一方面是新闻院系毕业生到媒体就业减少,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经济、法学等其他院系毕业生到媒体就业增多。加强对这些进入媒体的非新闻院系毕业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时俱进的,即便是从业多年的编辑记者,继续加强相关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许多媒体机构已经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入职、继续教育、记者证申领等培训的重要内容,这值得肯定,可以继续总结经验,形成常态化机制,提升培训效果。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私营企业都有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等新闻宣传渠道,如何加强对这些平台、账号的监管,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是新媒体时代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再次要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界业界联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深化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的联动,促进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采编实践相结合。得益于“部校共建”机制,目前全国范围内新闻学界和业界在人员互派、业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效和经验。现在的问题是,相互需求匹配不精准,新闻院系需要的前沿课程业界开不了或开不好,媒体需要的理论支持、前沿研究学界关注少或思考少;评价体系没有打通,新闻作品在学界不算成果,中央级新闻业务期刊也难进学术评价主流,学界研究传播的多、关注新闻的少。持续深化学界和业界的联动交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今后应该在需求匹配、评价标准、流动机制等方面着力突破,将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理论研讨等一体考虑、相互贯通。最近,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明确了将以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联动高校新闻院系建立融媒体学院,立足“短期抓人员培训,长期抓人才培养”,构筑在传播、智能传播时代融媒体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希望各地有更多因地制宜、卓有特色的探索,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业界与学界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党和人民放心、用人单位满意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责任编辑 龙敏飞)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