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原创】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07日 16:07:56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杨康贤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一条。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情怀,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经典名句都生动体现了古人的“天下观”。中华民族不但关注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希望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等思想,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国为民的人类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智慧,始终将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835年秋天,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这是17岁的马克思立下的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豪迈誓言,也是他成就“以天下为己任”伟大人生的最初梦想。此后,他为了这个梦想奋斗终身,即使颠沛流离,即使贫病交加,依然初心不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天下”认识上的高度契合,使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并没有水土不服,反而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种特殊的紧密结合,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天下情怀,为世界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源于解决“时代之问”的历史自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这个问题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战争浩劫的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的梦想就是摆脱枷锁,实现民族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实现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之问”。此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积极寻找答案并付诸实践。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第一份“公共产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与会国家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接受,并逐步走向世界。时光流转,这份“公共产品”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今天依然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国际形势的变化后,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崭新论断,为世界历史走向和人类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是新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生动再现和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源于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正确认识

  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早在1916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就在《青春》这篇文章中,号召广大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的毛泽东,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21年初,毛泽东、蔡和森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就明确了学会的共同目的,即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胜利,“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影响了世界格局,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志。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虽然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一架飞机、一辆汽车都不能生产,但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1956年,毛泽东就提到:“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矢志不渝的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不断促进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胸怀天下,铸就百年辉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面向未来,中国将更加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更加积极主动发挥大国担当、大国责任。奋进新征程,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为维护和谐稳定而持续奋斗,为弭平文明隔阂、加强交流互鉴而贡献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