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清风起云岭 美名传千古] 苗漪:两袖清风百姓爱戴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5日 18:15: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苗漪在渑池获得“克断疑狱,境无冤民,生者安生,死者安息”的赞誉

 

  作者 黄光平 弥勒市文联

 

  段红坤/图

  清雍正元年(1723年),滇南弥勒城郊新瓦房村一家苗姓院落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有点学问的父亲给孩子取名漪,字雨亭,寄望这个孩子将来像村前悠悠流淌的甸溪河中的一朵涟漪,清澈,纯净,给苗家荡起新的生机和希望。

  公门桃李,治学有方。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甸溪河畔长大,在私塾苦读十余载,已然24岁的苗漪赴昆明参加乡试,以第十名的优异成绩得中举人,荣授昆明教谕,后又改任昆明育才书院山长。昆明育才书院原为昆明书院,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云贵总督蔡毓荣、云南巡抚王继文主持建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得到康熙皇帝手书“育才”二字的匾额颁赐而改名昆明育才书院,康熙皇帝还“御赐图书”供书院学子研读,其声望仅次于成立于明嘉靖年间的昆明五华书院。苗漪以不到而立之年之秀拔,出任昆明书院山长,本身就是对他学识、品行、文章的极高肯定。在昆明育才书院,苗漪处处为人师表,时刻以“教不严,师之惰”自警自省。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子,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有用之才。由于苗漪治学有方,深得师生以及各界人士称赞,赢得了“公门桃李”的美誉。

  为官清廉,百姓爱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苗漪因才华出众,调任河南渑池县知县,从此开始了他“一代廉官”的从政生涯。苗漪到任后,怀着“宁丢乌纱,不做昏官”的决心,明察暗访,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将作恶多端、祸害百姓的“王半县”依律定斩,史家称苗漪是“克断疑狱,境无冤民,生者安生,死者安息”的清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黄河泛滥,渑池洪涝,苗漪亲督河工筑堤,日夜奋战,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史载他与民“胼胝而眠,同盘而食”,终保合境平安,渑池百姓称颂他是“活河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苗漪受命兼理洛(洛宁)、西宜(宜阳)、永新(新安)、嵩(嵩县)四属盐法道(四品官衔)。面对四属地界、卤场纷争,苗漪亲临勘定、劝导,纷争迎刃平息,盐课增加,苗漪受到上司嘉奖,命其专理盐法道。其间,当地赵姓及张姓大盐商为谋取更大暴利,设法拉苗漪下水,特备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厚礼送上门,均被苗漪痛斥拒收和被夫人婉拒。苗漪因为治理有方,为官清廉,赢得百姓爱戴。

  苗漪两袖清风告老还乡

  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苗漪,告老还乡。临行前,渑、洛、宜、新、嵩五属一带百姓闻讯,自发集万人长队,挥泪送行,依依惜别。百姓在大路旁焚香摆案,特制黄缎“万民衣”一件,“万民伞”一把,签上数万人的名字,满怀深情送给这位“苗青天”。时任福建监察御史董之铭,赋诗赞赠苗漪:“滇南名士宰中州,七载蠡城自风流。鞅掌勤劳声百里,擎杯踊跃祝千秋。”两袖清风回到家乡弥勒的苗漪,脱了朝服,无任何官架阵势,还原农家子弟本色。他屋前种竹,房后栽花,甸溪河畔插柳,品尽田园之味。偶尔兴之所至,就到私塾走走,给小孩们上上课,讲讲人生之道,享尽天伦之乐。

  嘉庆三年(1798年),75岁的苗漪走完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给弥勒留下了一朵涟漪荡廉风、四品廉吏树榜样的清风故事。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