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1年 >> 第6期 >> 正文
狠抓7个“加快” 推进云南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10:55:38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谭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绿色云南建设,为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云南贡献。

  牢记嘱托 领会内涵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还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强调这个目标,并以“我们将为此制定实施计划”“我们将说到做到”“中国将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雄心。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平稳持续下降的过程,是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目前,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2020年,排名前15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地方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CO2“净零排放”。截至2020年10月,碳中和承诺国达到127个,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占到全球排放的50%,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超过40%。但目前仅有29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渠道正式明确了碳中和目标,挪威、乌拉圭2030年,芬兰2035年,奥地利、冰岛2040年,瑞典2045年,欧盟、德国、丹麦、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2050年,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最大程度地减排,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源效率、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少部分碳排放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避免,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碳移除技术”的应用进行消除,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2个阶段,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云南只有争取尽早达峰,才能尽快转向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路径。

  直面问题 勇于挑战

  云南2020年的GDP为24521.90亿元,以6.78%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4.0%的GDP增长,GDP增速居全国第3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GDP迈上7292美元台阶,三次产业结构为14.7∶33.8∶51.5。2019年,云南能源消费总量12157.65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34.57%、油品消费比重17.63%、天然气消费比重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43%,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2025.66亿kW·h,可再生能源电力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40%。

  云南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方面也面临挑战。一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困难重重。控制和降低煤炭消费量、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是云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途径。目前一次能源消费中仍是以煤炭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二是产业结构面临深度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是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我国最接近碳达峰的地区是北京市,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4:15.8:83.8,云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4.7∶33.8∶51.5,与之相比,云南的二产比重高出1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了3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层次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云南产业结构仍突出表现为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高耗能行业是建立在高投入与高消耗基础之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云南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率先实现碳达峰面临巨大压力。三是碳中和目标实现难度大。2020年,云南森林覆盖率65.04%,位居全国前列,但碳汇总量不高,实现碳中和难度较大。

  推进云南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加快制定碳达峰云南路线图。在充分掌握云南实际情况基础上,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按照《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的要求,科学制定云南碳达峰行动方案。科学分析云南碳排放的历史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战略定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科学确定云南碳达峰行动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识别碳达峰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达峰目标及重点任务,明确任务分工。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做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绿色生态、电商微商、全产业链布局等新型农业发展趋势,提升云南“绿色食品牌”综合实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重点加速新兴产业通用技术创新与应用,加速改造提升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特别是在进入5G时代背景下,以数字经济为龙头,推动创新产业链形成,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和金融业等。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调结构。二是加快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巩固加强主网、配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三是加快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整治重组与“五化”改造升级,实施综合利用,推动清洁发展。四是加快构建现代油气产业体系。创新机制增加原油供应,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州市的支线管道。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力争到2025年,昭通页岩气产量达40亿立方米/年。五是加快构建绿色铝硅产业体系。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中国铝谷”。

  加快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推进产业融合。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向能源数字产业化转变,建设智慧能源。建立产学研体系,提高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加快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煤炭整治重组措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推动对外合作,建设国际能源枢纽。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能源国际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

  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一是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从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进行低碳化考量。二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三是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研发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增效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城镇废弃物和污泥处理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效碳汇林定向培育技术等。四是围绕云南省低碳发展的优势领域,开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的示范建设。

  加快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率先在昆明市建成快速公交系统。二是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鼓励和支持昆明等大中城市发展自行车租赁业。三是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协调,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降低运输工具空驶率。四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型养护成套设备。五是限制私家车进入景区,在景区使用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

  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制定面向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下的全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进行部署。二是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难题。鼓励企业进行碳足迹及碳资产管理示范应用研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鼓励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基金,加快推动低碳技术进步。三是加大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及时转发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组织省内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把减排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和产品申请进入国家推广目录。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机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联动机制,推动建立云南省技术开发创新平台,提升节能减排降碳领域科技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1年第6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