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队为兄弟民族办卫生员培训班
作者 王晓燕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阐明了“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存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农奴制社会、封建地主制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民族隔阂深重,多种矛盾相互交织,情况错综复杂,生产力发展落后。如何疏通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扎下根;如何帮助各民族人民发展生产,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进步,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云南民族地区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党中央领导下,云南坚持“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总方针,创造性开展多种方式的民族工作,其中,向民族地区派遣民族工作队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云南民族工作队开创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民族工作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
1950年11月,在中共云南省委召开的第一次少数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向边疆民族地区派驻民族工作队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52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以云南民族学院部分学员为主,从省民委、云南民族学院及省级机关中抽调干部,组成了以王连芳任总队长、马曜任副总队长的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族工作第一队(包含医疗队和电影队)。民族工作队的方针是“反对帝国主义,搞好民族团结,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工作”,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是开展对敌斗争,做好生产、贸易和文教卫生工作,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搞好民族区域自治。5月中旬,工作队到保山专区傣族、景颇族地区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做好事、交朋友”的群众工作。1952年10月,云南省委又组建了省民族工作队第二大队,由普洱专署专员唐登岷兼任队长、刘树生任副队长,开赴西双版纳地区开展工件。1953年,省边疆工作委员会组成由袁用之、刘淑湘等率队的省民族工作队第三大队以及临沧、红河、文山等地区民族工作队。云南民族工作队的队员多是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干部和云南民族学院的学员,并且工作队在出发前都进行了集训。所以,工作队员都能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具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1952年至1953年组织起来的民族工作队共3000多人,到边境一线开展以“做好事、交朋友”为基本内容的民族工作,团结民族群众、缓和民族关系、帮助发展生产、提高文卫水平,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由衷赞叹:“盐巴不吃不得,工作队不有不得!”
一是具有饱满的革命热情。在工作中,面对国民党残军在边境上的不时骚扰、历史上反动统治遗留下的民族隔阂、边境地区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加上语言不通、风俗各异、习惯不同,开展工作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但工作队员在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为人民服务,把到边疆民族地区工作视为无上光荣的任务,不畏艰难、不计较得失、不怕委屈,始终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
二是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队在去往目的地的行进途中,由于车辆较少或道路不通等原因,很多路程都是徒步行进,但没人叫一声苦、掉一滴泪。当时工作队员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为少数民族群众修路、挖井,却有用不完的力气。工作队员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切切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
三是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为了做好群众工作、锤炼过硬作风,工作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有一次,工作队在行进途中到达宿营地做饭时,发现炊具中多了一把锅铲,检查后发现是头天晚上向当地老乡借来忘记归还了,队领导得知后,批评了违反纪律的同志,司务长不顾路途遥远又原路返回归还锅铲。这件事对队员们教育很大,他们在行军中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全体同志下到乡村后,坚决遵守纪律要求,有些当地的傣族和景颇族队员,甚至连自己亲戚请吃饭也都加以谢绝。广大队员在工作中切实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向少数民族群众展示了与旧官僚完全不同的崭新的革命形象,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爱戴和尊重。
民族工作队帮边疆群众耙田
打牢群众基础
真诚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民族隔阂很深。工作队刚进村时,大人小孩都急忙跑回家去避而不见,来不及躲藏的也不敢和队员们搭话;工作队员想用做好事感召群众,一到群众家里,男人跑、女人躲、娃娃哭的场面经常发生。工作队员耐心细致开展工作,真诚地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一心一意地沟通民族关系,缓解民族隔阂。
一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1951年7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联合发布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的“十项规定”,由《云南日报》一版刊出,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1951年9月9日至9月24日,“十项规定”又以公告的形式连续登载了10次。云南民族工作队强调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纪律,各地工作队还根据当地实际作出一些具体规定,决不允许工作队员违反少数民族的习俗、禁忌。工作队用尊重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情。
二是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是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的一大难关。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工作队要求队员每人每天至少要学会三句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增进了工作队员与群众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工作队员和群众的关系,为“做好事、交朋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和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队员坚持和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需要修路,工作队员主动帮群众修路;看到群众吃水不便,需要挖井,工作队员就帮群众挖井;工作队员到群众家里,都抢着帮忙做事;当地群众到田间劳动,工作队员也主动参加,并传授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群众渐渐地从害怕工作队到接近、信任工作队。工作队员与群众成了朋友,群众也把工作队员当作自己寨子的成员,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开了局面。
1950年12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次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纪念。
抓住工作重点
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活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工作队员深刻认识到,只有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医疗条件、改善生活状况,才能真正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一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云南民族工作队在工作中意识到,少数民族群众最需要工作队做的好事就是帮助发展生产。工作队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还结合各地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把兴修水利、固定耕地、改进耕作技术等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工作队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做好亲自示范又做好典型宣传,在队员和群众共同努力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善医疗条件。工作队医务人员在给群众治病的同时,通过举办实物图片展览、放映幻灯和让群众用显微镜观察苍蝇、蚊子的病菌等方式,宣传卫生知识;工作队员组织群众定期打扫村寨,清理垃圾,填埋污水坑,喷洒杀虫药,消灭蚊蝇老鼠等,净化生活环境;工作队大量发放预防药剂,着重消除病源,提高预防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工作队医务人员还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卫生人员。在医务人员的辛苦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一些肆虐边疆几百年的烈性传染病就被消除或有效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善生活。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简陋的生活条件,使工作队意识到,要大力帮助群众搞好生活。工作队员手把手教少数民族群众用牙刷、挂蚊帐、做豆腐、做面食、砌灶、盖棉被、做咸菜等生活技巧;教少数民族群众改进生产生活工具,培训青年匠人,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和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保障接续发展
热诚为少数民族培养干部
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帮助民族发展的纽带和桥梁,他们和少数民族群众有着天然联系,由他们来做民族工作往往事半功倍。所以,培养大量当地民族干部,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保障工作的接续发展,是当时一项急迫的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挖掘积极分子。由于长期的民族隔阂,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出来当干部普遍有“七怕”。工作队遵循党的民族工作方针,耐心细心做动员,认真挖掘有培养前途的积极分子。经过民族工作的锻炼,大部分积极分子在后来的各项工作中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长为党的民族干部。
二是手把手地培养干部。培养民族干部是党在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民族工作队的重点任务。民族工作队用传帮带的方式大力培养民族干部,采取“一帮一”和“带徒弟”等方法,把培养民族干部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工作队员头上,通过“民族干部当主帅,汉族干部当参谋”的形式,锻炼提高民族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具体复杂的实践锻炼,少数民族地区很快成长起来一批民族干部。
三是推荐提拔民族干部。民族工作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大批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起来,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少数民族才能真正当家作主,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平等。工作队一开始就提出,外来干部要把当地干部从自己的下级培养成自己的上级。因此,工作队外来干部不与本地民族干部“比资格”“比能力”,而是诚心诚意地帮助、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青年,工作队积极推荐他们进学校学习或赴地方工作。民族工作队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很多都成长起来,保障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接续发展。
云南民族工作队作为新中国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一支特殊队伍,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