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调查研究 >> 正文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和谐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0日 10:13:25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 张玉春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学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社会治理必须以基层社区为抓手,社区的治理有序、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把和谐思想融入社区生活,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保证社会的安宁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支点,社区的和谐是构成国家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和保证。社区的和谐有赖于居民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等。

  关注自我身心和谐。和谐社区首先是个人的自身身心和谐。实现自身和谐,必须做好修身养性。每个个体的人都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心”是指人的思想、灵魂、精神、心理。除了要满足身体、生理上的需求和欲望外,还应该有精神上的追求。但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极大地刺激了人的物质欲望,常常会带来人内心的纷乱、空虚、失衡,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

  在现代社会,平衡人的身心,必须控制欲望、达到身心中正平和。其一,调整自己的需求与动机,修养心灵,达到身心平衡,使精神升华。其二,学会管理情绪,掌握“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处世分寸适宜,恰到好处,基于常理,合乎常情,像孔子一样凡事“叩其两端而执其中(《论语·子罕》)”,反对过犹不及。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其三,培养正确的财富观。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必须学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可以润屋,德更可以润身。仁德重于财富,学习孔子弟子颜渊的乐道重道。颜渊箪食瓢饮,居陋巷,却乐在其中。我们应该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社区和谐有赖于人际和谐。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两个方面:家庭的和谐和邻里关系的和谐。

  以恪守孝道为核心的和谐家庭建设。家庭是社区的基本组织,是维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重要场所。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目前,很多的家庭矛盾集中在父母与孩子、尤其是年老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俗话说,“一家敬老则一家安,一乡敬老则一乡安”。社区的和谐有赖于家庭,家庭的和谐必须重拾传统孝道,并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年老的父母是人之情,是天之经、地之义。行孝要及时。一方面天增岁月,为他们长寿时子女能承欢膝下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衰老、来日无多而恐惧。在父母俱在、椿萱并茂时,尽心尽力报答父母之恩情。用恭敬之心来行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有恭敬之心的子女,与父母相处时必然有愉悦的脸色,平和的声音。对父母,尤其是年老生病的父母,好的脸色、恭敬的态度堪比美食华服,胜过千金良药。孝顺老人,以“敬”为前提,还要以“顺”为基础。父母有自己特定的喜好、个性、习惯。孝顺父母必须破除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父母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尽孝,其主旨是以尊重长辈的意愿,顺从长辈自愿的生活方式为基本原则。

  当然,“孝”非盲从。父母与子女有血缘上不解于心的天然关系,但彼此又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自由。尽管亲子关系是世间最珍贵的血缘关系,但不能因为这种关系就去剥夺个体之间的平等与独立。就父母而言,父母不能以“孝”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基于地缘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关系。邻里间的良性互动、人际关系融洽、互相间的保护和支持,是社区和谐最直观的表现。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里之间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距离接近,更是一种生活上应该守望相助、情感上需要认同支持的社会网络,如孟子所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间关系的和谐构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把社区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大家园。

  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居民之间的情感网络。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居民相同的兴趣爱好。如开办国学班、梨园课堂、茶道、花道课堂等,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提升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力,增强居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络;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等,将社区居民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消除城市生活的封闭性带来的隔离感,把社区结构下的“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区”,对不文明行为也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对构建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