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理轩学习小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正文
建党精神形成的三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09:58:00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执笔: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艾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历时百年而不衰的政党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青春依旧的政党更是凤毛麟角。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复杂演变和先进分子的艰辛探索推动形成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从伟大建党精神出发,历经百年实践探索和思想创造,建构了丰富的精神家园。凭借建党精神注入的强大能量,中国共产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为9500多万名党员组成的强大组织,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和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中孕育形成,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中国内忧外患,面临着国家衰落、民族苦难的凄惨命运。中国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奋起反抗,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辟新路,朝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方向创造并不断丰富建党精神。

  (一)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压榨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民变四起,农民阶级首先起来反抗。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具有传统的局限,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民族危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封建王朝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寻求挽救中国衰败之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清政府采取“新政”,从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法制等方面推出改革举措。然而,统治集团中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有限改革只是一场试图避免封建王朝崩溃的自救运动,目的在于缓和内外矛盾,延续清王朝统治。“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其寿命,反而加速了灭亡的到来。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

  甲午战争失败不仅是两国实力的较量,也是两种制度的比拼。受甲午战败刺激,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万言书”,提出法主张,组织发动了以宪政改良为目标的维新变法运动。但资产阶级改良派满腔热情的改革只持续了百日就宣告夭折。事实证明,改良派对上指望没有实权的皇帝,对下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历史必然。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举起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大旗,发动了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古老帝国的夜空,也敲响了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条令及政策,扫除封建专制主义,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事实说明,无论是改良主义,还是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等种种方案,都不能救中国。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为此,时代催生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

  二、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近代文明的输入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只搞器物变革救不了中国。于是他们提出实行立宪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步,社会思潮也实现了对“中体西用”保守思想的超越。20世纪初,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卢梭的《民约论》、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为主要武器,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化,它树起的旗帜指导了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收获了制度变革的成果,也品尝到思想革命不彻底的苦涩。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为维护独裁统治,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头脑,共和制度外壳下依然是专制的灵魂。在对西方文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政治改革必须以深刻的思想革命为前提,辛亥革命的成果之所以被封建势力所篡夺,根本原因是缺乏思想文化革命作为引领,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的倡导者,开始大力宣传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发起猛烈抨击,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先进人士从国外的器物仿效、制度搬用到文化反思的思想嬗变。它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跨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门槛,但却为迎接新的思想革命做了铺垫。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与干部上的准备。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迷茫中的中国人民以强烈震撼,“大大促进了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偏见作斗争的事业,并给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通向被压迫国家最遥远的角落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替代性的先进力量,揭开近代中国革命新的一页,革命阶级要推动社会变革,亟需科学理论指导,亟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政党力量。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以及随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照亮中国的火炬。

  三、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型和思想激烈交锋孕育出一批立志救亡图存的先进知识分子。与传统的政治力量相比,他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文化观念,推动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更新换代,为生成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形成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世界观的群体转变。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实现思想转变,组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十月革命后,中国第一个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李大钊从外文报刊翻译和研究十月革命情况,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分析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一些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观点,在有关中国革命的对象、方向、道路与阶级分析等重要问题上,明显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立场。

  陈独秀对西方文明有着执着的追求,因此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对这场革命的认识很模糊。随后的形势发展使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先是十月革命后遍及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蓬勃兴起,使陈独秀受到触动。到1920年春,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告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宣言》传到中国,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从此,陈独秀从这时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是在晚清新政的新式学堂里成长起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各种思想辨别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1910年下半年到1915年前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第一次转变。1918年8月,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和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到北京。在北京学习过程中毛泽东不仅通过阅读报刊吸收了很多新鲜知识,而且直接向李大钊等人请教,探讨关于新思潮的各种问题。毛泽东曾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这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上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外,一大批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先进青年和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先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李达、蔡和森、杨匏安、董必武、林伯渠、邓中夏、赵世炎等,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不断扩大。

  (二)近代中国前进目标的新选择

  鸦片战争后,家国破碎的痛苦,促进近代有识之士的反抗,一次次的救亡图存、一次次向西方学习,一次次以失败告终,给予沉重的打击。

  首先开启向西方学习之路的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从“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再到封建地主阶级、早期维新派,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军事设备转向经济贸易,还仅限于器物层面,未将西方国家的建构模式作为中国的发展蓝图。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脚步迈进新阶段。资产阶级改良派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效仿对象,主张君主立宪制,从政治体制、议会制度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向日本学习。辛亥革命胜利后就夭折的命运,打破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仿效英美的梦。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发生转变。通过比较法俄革命,李大钊从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角度论述了俄国革命的价值内涵,在李大钊大力宣传下,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逐渐将目光从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转向认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上来。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根据,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走俄国人的路”的结果。近代中国在一次次仿效目标的尝试和比较中,才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构筑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的深厚基础之上,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精髓,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