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理轩学习小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的云南武定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09:58:22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李玉林 楚雄州政协副主席、中共武定县委书记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键要看如何将指导思想更好地应用于基层民族工作实践。

  武定县是全省28个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和63个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有彝族、傈僳族、苗族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8%;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8.5%。武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政策和省州工作要求,采取“12345”工作法,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武定不但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以崭新的姿态翻开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被列入全省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十县之一;2017年在全州率先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围绕一个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州委“1133”战略,按照州委关于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求,明确把创建工作作为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制定下发《武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实施方案》,精心编制创建规划,扎实推进创建各项工作。

  聚焦两项重点。一是聚焦民生保障。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坚持把示范创建工作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扎实推进8项惠民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2020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4.6%。强化少数民族教育,每年发放“民族助学金”18万元,在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彝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审核认定。实施“整族脱贫”计划,兜底性解决314个以苗族、彝族、傈僳族聚居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水、电、路、房等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二是聚焦宗教治理。严格执行“一网两单”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11名县级领导和40个县级部门挂包联系全县3个宗教团体、63个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定期走访联络、精准分析研判、一线研究解决问题。完成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和数据动态管理。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42个州级和88个县级和谐寺观教堂。将164户801人重点地区群众全部纳入建档立卡管理。

  抓牢三项支撑。一是抓牢基础支撑。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资13.9亿元,实施扶贫安居工程7113户、易地扶贫搬迁2782户11238人、农村危房改造18704户;投资5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1062公里,全县公路通达里程达3892公里,行政村公路、村民小组公路和村间道路硬化率分别达100%、99%和95%;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685件,有效保障12.3万人安全饮水,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是抓牢产业支撑。聚焦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立足县内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江西正邦、海铭巍、康骋生物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群众12326户47654人增收脱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33个,带动15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990元。三是抓牢就业支撑。围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平台”,精准对接岗位,累计转移就业113512人,其中少数民族83924人,占总数的73.9%;转移贫困劳动力45038人,其中贫困少数民族30919人,占总数的68.6%;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1935名,其中少数民族1316名,占总数的68%;聘用生态护林员2366名、林草管护员204名,其中少数民族1819名,占总数的72.6%。着力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法脱贫”人员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办彝族、苗族刺绣“扶贫车间”,吸纳有刺绣专长的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思想引领”工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大宣讲等系列活动,发放《宗教事务条例》《民族团结知识读本》3万余册;投资2928万元,建成12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农村开展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政策宣传和文化服务搭建了新平台;投资522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应急广播平台,582个播出终端覆盖全县135个行政村1500多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0%,通过平台广泛播发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解读的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抢占意识形态新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建成11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成立彝族、傣族、傈僳族、苗族4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会,研究整理、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挖掘整理20项非遗项目,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8人。建立彝族酒歌传习所和彝族笛子文化传习所,组建296支民族民间文艺队,出版《罗婺故土——武定》《武定酒歌》《武定情歌》《罗婺彝韵》等一批反映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实施“一乡一节一品”行动,白路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火把节”“花山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品牌逐渐打响,广泛宣传推介武定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产业和民俗产品。三是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全县实职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45.5%。建成民族贫困地区村级活动场所795个,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全县少数民族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9.9%。四是实施“四级联创”工程。培育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0个、示范户100户。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人民调解“西和做法”,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始终居全省全州前列,全县连续15年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强化五大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双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高位推动示范创建工作。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2.3亿元,实施6批次582件直过民族脱贫攻坚项目,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县级财政每年预算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费,全力保障示范创建工作。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完善组织协调、教育宣传、矛盾纠纷协调排查调处等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机制,促进示范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四是强化舆论保障。广泛开展示范区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培训,铸牢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群、手机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示范区建设典型经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力推进、同建共享”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格局。五是强化纪律保障。层层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担当履职目标和标兵标杆监测的重要内容,与综合绩效奖励相挂钩,以看得见、摸得着、能触痛的措施严肃奖惩,强力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深刻昭示: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才能共同创造和享有幸福安宁的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武定县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团结各民族、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汇聚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将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总任务,坚持“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总要求,探索走“产业破题、教育断根、法制保障、党建铸魂”的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团结“8+N进”活动,持续打造“两个典范”,不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举全县之力呵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荣光。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