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理轩学习小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正文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09:58:00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执笔:大理州南涧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罗景学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经长期立足农村,发动农民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并且通过农村包围城市获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和关心农民利益,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三农”问题和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三农”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农业农村工作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更加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充分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农民是主要力量,农村是主要战场,农业是主要动能。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是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1950冬至1953年春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举措,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有了自己的“命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新的剥削与贫困,为了兴修水利和抵御自然灾害,将单干的农民组织起来,趁热打铁,通过互助合作的过渡形式,由单干到互助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顺利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可惜未能把受农民欢迎的初级合作社的形势稳定一段时间,便匆忙地过渡到经营管理和分配上有较大弊端的高级社。

  (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似乎一夜之间就在神州大地形成了燎原之势。到1983年,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而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对粮食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同时农民还可以选择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农村出现了一番新景象,希望的田野到处生机勃勃。“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肯定了“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责任制,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修改并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办法。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联产到户,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消除了人们的思想疑虑,促进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党和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为了让农民吃下“定心丸”,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第一轮),1998年续签第二轮(30年,并且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到2058年),再一次让许多人吃下了“定心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包干”之所以会从小岗村发展到全国,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从中获益,农民成为这项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三)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同包产到户一样,当时也被称为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亿万农民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乡镇企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起到了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解决好当时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到了2006年取消了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全国农民欢欣鼓舞。继农民种田不交税、种田还有补助费之后,农民看病可报销了,农民也有养老金了,高龄老人有津贴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两免一补”有保障了等等,确实起到了强农惠农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农业和农村的落后现状,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2007年开始,云南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建制村派出了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是以两头促中间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建设小康示范村和整村推进来促进中间村的新农村建设,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三农”问题。但是却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同时,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异化成了新村建设,云南省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农转城”和“城镇上山”两项举措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六)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打响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中五级书记抓脱贫,可谓力度空前,投入空前,考核严格,抓脱贫攻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方针,首先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然后变以往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过去的注重输血为注重造血,既扶志又扶智,既注重外在动力的助推又注重内生动力的激活,既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又实行党员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等,终于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得到补齐、弱项得到增强,许多贫困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2020年底已全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七)乡村振兴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就当前和今后较长的时期而言,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好的办法和最有力的措施。完全可以坚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在试点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撑,那么许多“三农”问题是会得到有效解决的,“三农”的前景是会更加广阔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及“三农”现代化是一定能够全面实现的!

  三、中国共产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成功解决了许多“三农”问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但其中也有一些遗憾和教训,这就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千差万别,农民的基础和素质也各不相同,用整齐划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是解决不好“三农”问题的,也就是说,一药是医不了百病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来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二)解决“三农”问题要注重农民利益

  解决“三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农民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否则就不可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或者即使解决好了也会反弹。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好地实现了农民的利益,也就增强了广大农民感党恩、听党话和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解决“三农”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见子打子,搞短期行为,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就让许多投资农业的企业和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投资农业的企业信心倍增,广大农民充满信心。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之后,人们就对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富裕富足充满了期望。

  (四)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保证民生安全

  “三农”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压舱石”,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保证民生安全。尤其是当疫情袭来的时候,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任何时候14多亿人的国家都必须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是党中央多次强调全国的粮食年产量要稳定在1万3千亿斤以上的缘故,同时还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优质肉蛋奶菜的有效供给。

  (五)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要求很高。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必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这就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否则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强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二是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三是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以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