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改天换地守护边疆——七十年前阿佤山地区的民族政策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1日 19:43:33  来源: 云南理论网

  改天换地守护边疆

  ——七十年前阿佤山地区的民族政策和实践

  1950年11月22日至30日,中共云南省委召开第一次少数民族工作会议后的合影。

  作者 尹仑 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历史研究会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当地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领导下,阿佤山人民不断增强对新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七十年来阿佤山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政策纪律

  成立工作机构

  1950年2月,随着滇南战役结束,2月24日,全省地师以上干部会议在昆明庾园召开,中共云南省委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宣告云南全境解放。云南解放后,阿佤山区也成立了人民政府,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为巩固边疆,守护国土,中共中央西南局专门给云南军区指示,要求:“在云南边疆民族区必须坚持争取团结上层人物与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以加强对敌斗争和巩固国防”。中共云南省委也提出,云南及第四兵团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立即进行城市接管,改造起义部队,征收公粮,剿灭土匪,支援进军西藏,挺进边疆,巩固国防。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消灭封建的战略任务。”省委指出,完成以上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军队。四兵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

  1950年4月,四兵团党委兼云南军区党委作出部队分片包干兼做地方工作的决议。要求所属部队除抽调干部做地方工作外,要把“工作队”作为主要任务,分片包干完成清匪反霸(少数民族地区不提反霸),减租退押(少数民族地区不搞退押),建立政权,组训民兵(内地)和联防武装(边疆区),团结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

  四兵团党委根据党中央和西南局指示,规定了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必遵守的八项纪律:一、爱护少数民族的利益,不准动他们一针一线;二、禁止随便借用不必要的家具和强住房屋,有困难自己设法解决;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止嘲笑讽刺;四、不准随便与少数民族换东西,以免投机取巧、以少换多、以贱换贵以及任何占便宜行为;五、如找引路的,要由干部掌握,必须和气,取得自愿,并给以报酬和招待;六、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如土司对少数民族的压迫等)不准随便干涉;七、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不准到处乱跑,禁止参观不许随便进入的教学与宴会等公共场所;八,公买公卖,不准强迫少数民族使用我们的货币或购买东西。在这一个特殊时期,四兵团从上到下,从内地到边疆,形成了学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热潮。

  1950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决定,由四兵团第十三军在开远设立中共滇南工作委员会,作为省委的派出机构,协助省委开展工作。9月15日,滇南工委正式成立,十三军政委刘有光(后为金如柏)、军长周希汉任书记、副书记,陈康、廖冠贤等任委员,抽调一批军队干部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普洱、蒙自、文山三个专区的党、政领导工作。滇南工委一成立就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剿匪建政、稳定边疆、巩固国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派出巡视组和工作队,深入边疆兄弟民族地区,坚持不懈开展工作,边疆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大好局面。

  开启光明道路

  建设美丽家园

  1950年1月,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在滇南战役中追歼溃逃的国民党军队时,在红河边的佤族地区,曾遭到土司武装的阻拦,使敌人得以趁机跑掉,军队派去谈判的连长也英勇牺牲。蒋残匪利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趁机煽动叛乱。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滇南工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西南局和云南省委的指示,把执行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放在首位,以巩固政权、稳定边疆。要求各专区、各县区乡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从争取团结上层人物,消除民族隔阂,搞好民族团结入手,建立巩固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敌斗争,巩固国防。滇南工委派出两支民族工作队,奔赴阿佤山等民族地区指导各地开展民族工作。

  1952年12月,解放军四兵团三十九师一一五团奉命挺进阿佤山,剿灭土匪,建设人民政权。1953年初,滇南工委派工作队进入阿佤山。

  解放军驻防阿佤山后,发扬优良传统,肩负战斗队、工作队的双重任务,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展生产,造福人民,创办教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肃清残匪,建立区、乡、村政权;组建民兵联防组织,粉碎境外敌人的两次窜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盖房子,开商店。

  1953年6月,解放军在阿佤山兴办学校,这是阿佤山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标志着当地佤族、拉祜族人民从此结束结绳、刻木记事的历史,开启了文明进步的新生活。阿佤群众感激地说:“毛主席派来的大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1955年6月,驻防阿山的部队奉命归建,阿佤山部落头人及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要求解放军继续留在阿佤山。根据群众的再三请求,经请示上级批准,解放军一一五团五连留在了阿佤山,编入边防八团建制,继续同阿佤山人民一起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其他部队离开阿佤山时,各村各寨的头人和群众,依依不舍,大清早就前来相送。许多群众步行送了几十里,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他们说:“一根藤上两个瓜,‘解放’阿佤是一家。”

  由于人民军队正确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践行“热爱云南边疆,热爱各族人民”,与边疆各族人民建立了深情厚谊,树立起“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的思想,驻防部队涌现出了被云南军区授予“边防线上的模范堡垒”,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赠予“挺进佤山英雄连”锦旗的五连,和被云南军区授予“国境线上的狙击手”英雄称号的拉祜族战士袁应忠等英雄单位和个人,形成了“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风尚,边疆民族地区爱国统一战线迅速形成和巩固,阿佤山地区呈现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共同对敌的良好局面。

  70年后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阿佤山人民生活再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村寨寨美如画,边疆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如《阿佤人民唱新歌》中所唱的“道路越走越宽阔”。阿佤山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