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理轩学习小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正文
发挥红色文化的桥梁作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17:12:56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 余晓慧 符柳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在进行浴血奋战的革命、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不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南联大精神、长征精神等;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倡导红色文化,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明确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红色文化产生于保家卫国、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主旨与主线,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红色文化的主旨,一是“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在革命战争中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弘扬红色文化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地位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最大限度激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巨大潜力,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励志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彻底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并为之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正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真挚的为民情怀是红色文化最鲜明的奋斗目标。红色文化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高度一致的,通过红色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所铸就的诸多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印证着马克思的科学性,在增强人民群众对理论的信任和认同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承红色文化,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精神指引。

  二、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红色文化铭记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真真切切记载着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图存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曲折,真实的人、真切的事,尽显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深厚的文化根脉,是最为鲜明的文化标识,最为深刻的民族记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支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功能。红色文化形成于推翻侵略压迫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中,承载着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和凝聚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才使人民群众摆脱侵略和压迫,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红色文化赖以产生的革命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适用性。红色文化产生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探索救国救民的峥嵘岁月,其生成、发展的历史见证了国家命运的改变,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可与由衷支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肯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应用,高深的理论要走进人民的生活,需要一个联结的桥梁,红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生动的物质载体,既折射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又具有体验性和直观性,恰好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

  三、打造扎西会议红色文化名片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了艰苦卓绝、举世闻名的长征,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计进行了380多次战斗,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翻山越岭,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扎西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也是对遵义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渡过赤水,于1935年2月4日到达云南威信扎西,2月5日至9日先后在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在大河滩庄子上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想解决但尚未解决的许多迫切问题。会议讨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周恩来、毛泽东负责军事。完成了党中央最高权力的交接,形成了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使遵义会议尚未解决的组织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扎西会议部署了全国苏区和红军的组织领导与战略方针,及时调整了遵义会议决定的北渡长江,确定在云贵川三省创建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实行精简缩编,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扎西会议在关键时刻统一了思想,消除了疑虑,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如今的扎西会议纪念馆影印在山林之间,气势恢宏,藏有红军留下的枪支弹药、医疗器械、文献资料、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300余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每年九月会组织开展“走红军路,穿红军衣,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主题活动,用生动具体的形式重现历史,扎西会议纪念馆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对弘扬长征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探寻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战火纷飞,民生涂炭,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辗转从长沙入滇,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次教育长征,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神话。

  国难当头,为了救国图存,为了民族独立,西南联大师生克服千难万险,承担起了积蓄民族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探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任。西南联大在昆明落脚后,仍然没能躲过日寇的铁蹄,同时还要克服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紧缺,物价飞涨的各种困难,可以说是一所“下无寸土、上无片瓦”的大学,即便困难重重,联大师生依然在战火中读书育人,还创造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读高三时北平沦陷,逃出北平辗转来的云南昆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他一直铭记父亲的叮嘱:“学科学为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从沦陷区逃亡到昆明的路上他还不满16岁,花了三年的时间,靠着在日军轰炸时冒死打扫茶馆维持活路,九死一生才到了云南,进入西南联大师从吴大猷。受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邀请,梁思成、林徽因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因为没有钱,图纸几经修改,只盖了一间非常简陋的教室。还有闻一多、陈寅恪、费孝通、汪曾祺、沈从文、冯友兰等众多璀璨的杰出人才在西南联大汇集。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大在滇八年,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还有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赋予“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美誉,在中国教育史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也铸就了爱国、独立、民主的西南联大精神。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离开云南复原北返,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在旧址上独立建校,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南联大旧址,重温了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延续中华文化、培育栋梁之材的历史,并对西南联大精神进行了提炼和诠释,他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西南联大救国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任务是机理相同、一脉相承的,西南联大光辉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资源,将西南联大旧址建设成为有影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地,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培育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云南是红军长征的途径之地,是西南联大赓续文明之地,在这里留下了革命先辈深深的足迹,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扎西会议纪念馆、金沙江渡口、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西南联大旧址等等,这些承载红色文化的革命圣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阵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的政治品格。”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用具体的场景、真实的案例、感人的事迹让人身临其境的去体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深刻感悟到共产主义的信仰力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红色文化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多媒体在静态的实物展览基础上融入声、光、电、人物、场景模拟等高科技展示手段,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红色歌曲、红色旅游、反映革命精神的普及读物、影视作品等,更要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建设红色网站,广泛深入地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形成“燎原之势”,使马克思主义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彩。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