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1年 >> 第2期 >> 正文
深度融入“双循环”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2日 09:55:09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马子红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明洁菁 云南省昆明市统计局主任科员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照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认认真真抓落实,奋发有为开新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云南省要顺势而为,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辉煌。

  深入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因此,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科学指导实践,需要把握好几个重大关系的协调。

  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梳理具备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链,通过实施产业协同延链、企业培育建链、项目牵引强链、创新提升补链、数智赋能畅链、要素保障稳链等,增强产业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立足于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需求创造引领产品供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协调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国内“双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延伸,两者是辩证统一体。一方面,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我们要看到,逐渐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趋势,也是许多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我国2019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根据计算,内部需求规模已从2000年的8.73万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76.18万亿元,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度逐步增强,也是到了内需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牵引作用的关键时期。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性来看,近10年我国净出口占比逐渐降低,进口开始逐步扩大,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正逐渐改变。从内需和外需发展格局来看,明确定位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是我国顺应客观发展实际的明智选择。另一方面,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是一次全新的对外开放,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发展: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向服务业开放、制造业开放并重开放;从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陆海联动并重开放;从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开放;从要素和市场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通过强化开放合作的双循环,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协调好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事实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目前,我国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使得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不利于经济高效循环运行。一方面,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影响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或缺乏,要素产权不清晰、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健全,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云南加快融入“双循环”的五个着力点

  聚焦重点,增强内循环动力。城市群、都市圈是人口和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高度集聚的主要载体,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以及强烈的集聚效应为区域内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了巨大的空间。202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省应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发展布局,以滇中经济圈深度一体化为重点增强内循环动力。一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实施城镇品质提升行动,以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市区融合”推动滇中城市群建设;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推动滇西、滇西北城镇群建设;以面向北部湾和越南的区域合作推动滇东南、滇西南城镇群建设;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推动滇西南城镇群建设;以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示范区推动滇东北城镇群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强做大县域特色产业,形成高原山地型、沿边口岸型、民族文化型、生态自然型等多样化的小城镇体系。二是优化基建投资结构。以滇中经济圈、城镇群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推进轨道交通、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慧城市,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广阔应用场景。三是强化沿边特色发展。纵深推进滇西发展,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抓手,沿线建设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瑞丽等旅游城市,加快大理古城、大研古城、和顺古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康养小镇以及大型文旅综合体、半山酒店等。

  破解难点,激发消费需求。繁荣强大的消费需求是内循环稳健运转的关键,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当前云南扩大消费需求还存在一些长期性和体制性瓶颈,如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为更好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202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真正做到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实现消费市场扩大升级。一是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民生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省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在获得和享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五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困难地区加大帮扶力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脱贫长效机制。

  补齐断点,打造内循环闭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是云南也是我国发展的痛点,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运行效率。202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要牢牢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并重,全面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一是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滇中新区为龙头,推动各类开发区提质增效,着力培育若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改造提升烟草、冶金、石油和化学工业等产业,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稳妥发展新型煤化工,建设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产业集群。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三是建立与中央驻滇科研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云南省设立研发机构,推进铝工业研究中心、硅工业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四是在滇中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

  夯实强点,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不断扩大沿边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是云南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202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要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不是排斥开放,封闭运行,而是在强健的内循环支撑下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也更具主体性的“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一是在巩固既有的开放优势基础上,推进云南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搞活沿边”“联动廊带”为原则,提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水平;积极融入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中缅、中老泰、中越经济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提升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云南成为面向 南亚东南亚、服务全国的全面开放门户枢纽。加强与周边国家口岸的功能衔接、信息互通,为跨境贸易提供集成通关、便捷式运输等综合性物流服务;建设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商业银行在沿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先行先试,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门户枢纽。三是注重对国内市场的开放,利用好国内资源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要深化对内开放合作,主动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对口帮扶省份的合作对接、产业共建;积极承接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全方位、多层次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创造新时代的高端“云品荟”。

  疏通堵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提高循环效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202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的财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加大对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继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探索运用财政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公存款,有效引导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二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落实好中央关于稳健货币政策和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大力支持在滇各类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地方金融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出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三是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要针对开发区依然存在的“三制”改革不彻底不平衡、“三化”进展较慢、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就各项重点任务实施清单式管理;进一步复制推广上海、天津、重庆等建设国家级新区的典型经验,借鉴深圳前海等一流自贸区、开发区的好做法,做到为我所用、能用尽用。四是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重点推进“证照分离”、推广投资项目承诺制、压减许可认证事项、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落实“两随机一公开”、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工作,推动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用好国务院文件的授权,对云南省已推出的先行先试改革要全面评估、继续推进,力争在更多领域破题领跑。五是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此文为云南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C176230200);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产业升级促进我国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机制分析”(18YNUGSP04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1年第2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