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接续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 10:29:26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姚晓林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的认识,脱贫攻坚胜利只是起点,而非终点,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严格落实“五不摘”和5年过渡期的有关政策措施,并创新有关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为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标准制定接续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过程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基础融合、环境改善融合、文化挖掘融合、人才招引融合、治理长效融合,把握新发展机遇、树立新发展理念,改革体制机制,高标准制定好阶段性目标任务,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发展。

  (一)今年基本建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机制体制。到2020年末,全面建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体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健全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构筑“三农”工作新载体、新体系、新动力、新基础、新支撑、新资本,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夯实根基。

  (二)“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期间持续巩固提升。根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特点,到“十四五”末,构建完善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全力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基础,到2035年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再用15年时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力攻克阻碍乡村振兴的发展难题,通过重塑城乡关系、推动产业发展、建设宜居乡村、重振乡村文化、完善社会治理、补齐农村短板等,注重党建引领三农工作,夯实基层党建,建强党在基层的干部队伍,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指乡村的整体振兴,是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接续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对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一是就全国的数据看,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比上年增长5.7%。云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842元,同比增长7.9%,贫困地区同比增长9%,昆明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719元,增长8.3%,高于国家和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4.6个百分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原国家级贫困县和北部县区,因历史、区位、环境等原因,有的县区存在返贫风险。在经济双循环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场域,存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三是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县城、乡镇的辐射作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记住乡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防风险、防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二)把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重大举措。紧紧围绕“防新贫、防返贫、稳增收”和“五个振兴”的总体目标要求,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基层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论证县乡村布局调整,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二是选择一至两个脱贫县和非贫困县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试验示范县区,全面总结评估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成效。三是通过乡村建设中公共资源与资产的产权制度和营运制度的改革,对乡村建设赋权,鼓励市场力量和村集体经济通过股份合作等制度安排,共同进行乡村建设和乡村营运。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配置使用。

  (三)把产业数字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是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产业发展新引擎,产业数字化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动能,以发展数字乡村经济为统揽,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摸清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构建防贫监测预警机制。三是推进绿色品牌数字产业化发展。按照省里实施生态、绿色发展要求,打好“三张牌”,在发展好传统产业的同时,支持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和专业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带动,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心打造成产业兴旺的标杆和示范,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四是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冷链、储藏、物流业快速发展,持续推进特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形成一批独具特色和亮点的乡村品牌,深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强化内生动力作为重要抓手。一是注重政策延续。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健全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制度机制,延续驻村第一书记兼任驻地学校校长有关政策措施,加强党的农村阵地建设。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科普讲座、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进行政策宣传,把党的富民政策及时传达给农村干部群众,引导农民更新思想观念、生产理念、生活方式,把就地就业作为重要抓手,回流农村,争当新型农民。三是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注重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积极倾听农民声音,尊重农民想法,鼓励农民自主管理,让他们更好地知事、参事、谋事。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过程,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号召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四是加快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选派优秀村干部、乡村能人等进校短训深造,注重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农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胆探索,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持续强化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抓手。

  (五)把乡村振兴接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做好规划衔接衔接好中央省市有关规划,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同步实施,重点对农房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化建设等进行管控,增强各类各级规划协同性。将“多规合一”理念贯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工作全过程。二是做好政策制度衔接。按照“五个不摘”的有关要求,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的衔接,在挂包帮、土地使用、金融支持、社会帮扶、产品流通等领域加快研究出台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协同推进乡村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延续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三是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进一步调整充实乡村振兴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要创新乡村振兴机制,赋予农业、农村局职能职责,统筹市县乡力量,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工作。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接续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着重发挥组织振兴的引领作用。充分借鉴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成功经验,加强村两委建设,选拔致富带头人和大学生进两委,选准、配强班子。一是进一步明确驻村工作队职能职责和奖励措施,支持他们融入支部并参与支部决策,督促发挥好纽带、帮扶、指导等作用,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二是加强村党支部领导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领导乡村建设的能力素质,创建一批精品支部、示范支部和达标支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宣传好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着重发挥人才振兴的支撑作用。乡村振兴要以人才建设为引领,提升乡村发展后劲。一是农业大学等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培养人才力度,与省市政府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大力实施行业领域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二是建立农村人才数据库,实施“土秀才”工程,鼓励大学生、退休干部职工、复原退伍、自主择业干部,回乡创业。三是研究出台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各类优秀人才下乡留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相关政策,突破村书记“本村化”局限,畅通村干部晋升乡政干部渠道和政策措施,形成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着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通过财政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二是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三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按照原建档立卡户扶贫贷款帮扶,再延长5年,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

  (四)着重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通达作用。乡村建设一是要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工程,尽快完善五网基础设施。按照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强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工程建设,借鉴脱贫攻坚经验,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来带动和吸引乡村人口的相对集聚与优化布局。二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进一步健全保管、使用、维修、移交等制度措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高质量同等享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权利。三是支持电商企业到农村发展。乡镇村要为电商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农特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提供必要基础条件。

  (五)着重发挥考核奖惩的激励作用。一是借鉴脱贫攻坚考核经验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考核奖惩制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重点考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相关工作推进情况,主要是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粮食种子、土地性质变更等方面。二是差异化确定村干部年基本报酬和绩效奖金,不断激发村干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续发展的工作热情。三是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实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使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始终保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偏,持续平稳地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