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17户人家的变迁 跨越世纪的接力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3日 17:00:00  来源: 云南日报

  这是跨越世纪的接力,一届又一届党委和政府不放弃、不抛弃。

  这是滴水穿石的定力,一级又一级职能部门不停歇、不松劲。

  这是沧海桑田的变迁,一户又一户贫困家庭跟着学、争着干。

  一个小村寨,17户人家,何以如此牵动世间、不负岁月?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的曼班三队,从曾经住杈杈房、刀耕火种、落后封闭、见人就躲的“直过民族”村寨,到如今住干栏式房屋、精耕细作、沟通外界、主动微笑。

  2018年全村64人全部脱贫。脱贫之前,村寨不仅有着其他“直过民族”有的贫穷、封闭、落后,村民还有胆怯、惧生、敏感的特点。

  2016年1月,国务院调研组深入曼班三队了解脱贫攻坚工作。之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将曼班三队列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试点,拿出过硬举措,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解决突出问题,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思路开展扶贫扶志,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现在,曼班三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26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在曼班三队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

  10月25日,“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引着走 领着学 带着干——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蹲点西双版纳拉祜山寨采访纪实系列报道”启动。在一周的时间里,采访团走进寨子,挨家挨户采访,细看点滴变化;走近扶贫队员,聆听过往,体会艰辛和不易;采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了解精准扶贫的措施和成效。蹲点期间,采访团还多方联系、顺藤摸瓜,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到很多曾经与曼班三队有过联系的人,并邀请进寨子,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一点点揭开这个“直过”村寨的神秘面纱,更加映衬出村寨今非昔比的历史变迁。

  曾经,曼班三队深居山林,负责秋粮分配的乡村老师在丛林中寻找了两天才找到寨子,进入新世纪历经两次搬迁后的今天,寨子通路、通水、通电,汽车直接开到寨子里,几乎每家有摩托。曾经,全村几乎没人识文断字,没人知道自己的年龄,只能表达出“谷子黄时生的”“下大雨时生的”这样模糊的概念;如今,他们有了出生证、身份证、医保卡等。曾经,他们晚上睡觉不用被子,围着火塘席地而躺;如今,他们有了卧室、床单、被套等家什。曾经,他们生病了不上医院看诊,而是将留在头上的那一小撮头发揪下两根,以减轻痛感;如今,他们生病了会打针吃药,生孩子会到医院,每一户都有家庭医生……

  寨子“最后的女猎人”娜四,今年31岁,十三四岁时上山打猎,追踪猎物、拉弩射箭,20米开外的野猪,一箭就能放倒;而今,娜四走出深山上茶山,精心种茶、精细管护、卖出好价,种茶卖茶依然是一把好手。村民扎培,七八岁时看到汽车觉得“怪房子在追着我跑”,如今22岁的他学到手艺赚到钱,也想要学车买车……

  通过深入采访,采访团将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震撼的视频,逐一呈现那些艰辛的历程、动人的故事、感人的瞬间,深刻反映拉祜族村寨的沧桑巨变,全面彰显各级党委、政府及扶贫驻村队员关注山乡、坚守山乡的殷殷情怀,充分解读我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对于“直过民族”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云报全媒体记者 浦美玲 郑海燕

  戴振华 赵雨桐 陈飞 普建彬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