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0期  >> 正文
弘扬“西畴精神” 赓续云南减贫事业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5日 10:40:00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内容,以“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为新时代内涵的“西畴精神”,是以西畴县为典型代表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脱贫实践中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结晶和宝贵精神财富。“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必将为持续推进云南减贫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新时代“西畴精神”的朴素表达

  “西畴精神”孕育于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畏艰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许多奇迹,过上了美好生活,铸就了“西畴精神”。

  勇于对石漠化说“不”。经济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贫困。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从20世纪90年代起,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西畴人民不悲观、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不畏艰难造地,解决吃饭难题。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四轮驱动”修路,解决出行难题。村村寨寨立下了“要致富,先修路”“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的誓言,累计开挖进村公路3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被列为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西畴人民从炸石造地转向石漠化综合整治,探索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三光片区”被列为全省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脱贫致富需要精气神,“等靠要”换不来全面小康。西畴县一批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实干行动生动诠释了这一朴素的道理。如“西畴精神开拓者”老书记郑清宽、“踏遍青山人未老”老县长刘华荣、“带领群众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王廷位、“打通最后一公里”李华明、“小康是干出来的”刘超仁、新时代“愚公”侯寿高、“身残志坚”张仁贵、“拼命三娘”谢成芬、“绿水青山不是梦”程敦儒、“党建引领促脱贫领头雁”刘丕荣、“喀斯特绿洲的守望者”税希特、脱贫路上不“等靠”王全兴、党的十七大代表陆会芳等。还有新时代涌现的一批先进人物,如唱响大山牧歌的张童林、走出大山天地宽的郑安礼等100多个典型人物。2019年李华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20年9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新时代“西畴精神”的西畴人民群体为“云岭楷模”。

  “绿水青山不是梦”。全县土地资源禀赋差,石漠化极其严重,是云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畴人民不怨天不服输,大力治水,探索形成石漠化地区“五法治水”模式,解决吃水难题。大搞绿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设沼气池,安装太阳能,多种树少砍树,解决生存难题。减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6万人。努力发展生猪、乌骨鸡、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2019年的50.68%,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到400%以上,已经由“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变为喀斯特绿洲。全县建成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三美三宜”的美丽乡村,获批国家石漠公园。探索实施“五分钱自治工程”,创造干净文明卫生健康环境,被云南省委、省政府作为基层“六小创新”之一在全省推广。

  “小康生活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精准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打好产业、就业“两张牌”,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方面精准发力,对贫困户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制定“1+4+N”的精准脱贫政策体系,特别是2016年以来,县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到村到户帮扶项目,并保持每年10%的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地落实。西畴人民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奋进,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富口袋”转向“富脑袋”,实施山、水、林、田、路、村、房、产业等综合治理,实现了山区绿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5元,贫困发生率从17%下降至0.12%,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的奇迹。探索了“幸福超市”积分制,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全县形成“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西畴县于2018年第一批在文山州实现脱贫摘帽,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2019年,西畴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西畴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西畴发展的实践证明:脱贫靠的是不甘落后,靠的是苦干实干,靠的是创新进取,靠的是干群一心,凝聚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新时代的“西畴精神”就是奋斗精神,就是自强精神,就是实干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新时代“西畴精神”是推动云南减贫事业的制胜法宝

  新时代“西畴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谱写新时代减贫事业壮丽篇章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西畴精神”为云南脱贫攻坚铸魂补钙。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考察时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云南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少、边、山、穷”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十分突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的思想,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治愈。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新时代云南脱贫攻坚需要铸魂补钙,必须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不断强化贫困地区人民对于脱贫致富走向美好生活的信心。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有了奋斗的愿望和意志,扶起来的贫困群众才能硬得起腰杆、迈得开脚步,走上奔小康之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云南一直注重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三讲三评”活动,推进感党恩教育。开展扶志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典型示范。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提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大为改观,“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入脑入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斩断穷根的意识逐步增强,自强自立蔚然成风。

  新时代“西畴精神”为云南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增添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这就需要培育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云南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十大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创新性地提出了“贫困对象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的六清工作方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上下激情高涨、动力十足,为云南接续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边疆各族群众精气神更足了,民心向党、人心思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坚定不移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

  新时代“西畴精神”是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力量。从实现长远发展的层面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脱贫攻坚战解决的只是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欠发达的省份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脱贫后实现长远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云南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八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产业。深入实施“云上云”计划,积极布局新基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产业互联网,加快建设“数字云南”,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发力支点,促进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把高标准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抓手,围绕勇敢创、大胆试、自主改,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三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良好局面,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四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谋划大项目、拓展大空间、构建大格局,集中精力抓经济、心无旁骛谋发展,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龙敏飞)

  作者  吴 玲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2020年第10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王大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