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0期  >> 正文
以过硬本领践行“西畴精神”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5日 10:40:00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多次就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中共云南省委于2020年7月作出《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学习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学习西畴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自强自立,埋头苦干,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学习西畴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学习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主动求变,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学习西畴人民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省委的这一重要决定,对于实现云南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贯彻省委的这一重要决定,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扎扎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畴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西畴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孕育、丰富、发展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共西畴县委坚守精神信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富脑袋”“富口袋”并举,探索形成“1+4+N”脱贫体系以及脱贫十条路径,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12%,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西畴人民用热血汗水与贫穷作斗争的壮举,被誉为“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杰出榜样,是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

  当前,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至今,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斗志。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保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殷殷嘱托。“西畴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其中重要的就有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底色,以绿色谋划推动发展。受地质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畴县生态系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歌谣,就是当时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西畴县采取植绿造林、立章护绿、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等综合措施,把一个石漠化占国土面积75.4%、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25.2%的县域建设成为森林覆盖率达53.3%的宜居、宜游、宜业喀斯特绿洲,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整体性提升。各族群众在保护修复绿水青山的过程中逐步收获金山银山,实现普遍增收致富、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西畴县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传奇,是云南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成功实践的典型和“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坚持扛起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好生态环境,就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作出贡献的责任担当。以“四个最严”的措施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保护和中央环保督查整改,推动“美丽”取代“贫困”成为云南靓丽新名片。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新时代弘扬践行“西畴精神”,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全省之力抓实生态环境保护,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毫不松懈的劲头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在“治污”“增绿”上下功夫,确保生态保护目标高质量完成;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保护和开发“一盘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西畴精神”之所以受到中央及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根本在于西畴县各级党组织所作所为完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各族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阳光雨露滋润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得到增强。比如,针对山多路少、群众出行困难的需求,西畴县委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建乡村公路,累计修建公路达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3倍以上。针对石漠化地区群众吃水困难的实际,当地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户均修建小水窖2口以上,并积极推进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同时,西畴县委、县政府在为民服务过程中,还探索了一些简便易行、群众受益的创新做法。比如,实施“五分钱工程”,收到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部分贫困户稳定增收“双重功效”;成立就业协会,打造劳务经济品牌,让西畴人有尊严地就业挣钱;实行“幸福超市”积分制,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劳动的光荣感、成就感;创新基层治理,推动“三治”融合,做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当前云南省一些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活力动力不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地方人民群众在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还有很多“急难愁盼”的事情。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西畴精神”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旨归,竭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分析“西畴精神”的成长轨迹,特别是分析“西畴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伟力的原因,重要的是各级党委始终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无论是“肖家塘的路”“岩头村的梦”“刘家塘的洞”“兴街前指的将军”等带有传奇色彩的鲜活故事,还是刘超仁、谢成芬、弁秀才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都是坚持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的集中成果展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体现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夯实基层基础的做法,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每个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坚强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 易 晖) 

  作者  陈晓辉 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党政处处长

  2020年第10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