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0期  >> 正文
弘扬“西畴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5日 10:40:00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中越边境,全县99.9%的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播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昔日自然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创伤,西畴人民不认命、不低头、不服输、不埋怨,向贫困宣战,与石漠抗争,在长期求温饱求脱贫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进入新时代,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018年,西畴县率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脱贫摘帽,全县62个贫困村均脱贫出列,99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7413人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户户都有增收业、家家都有安全房、人人都有好保障、村村都有新面貌的历史性转变,“西畴精神”成为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苦干实干

  西畴县把治理石漠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勇于对石漠化说“不”,探索实施山顶(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戴帽子”、山腰(25℃以上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果)“系带子”、山脚(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搭台子”、平地(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高效农业)“铺毯子”、入户(建小水窖、沼气池)“建池子”、村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从蚌谷乡木者村炸石造地第一炮炸响,西畴人民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抗争奋斗的脚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把嶙峋石漠变成丰美绿洲。用石头垒成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

  西畴县始终坚持精准治贫良方不动摇,采取“摸清家底,精细化找准贫因;对症下药,差别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思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精准综合施策到村到户到人,既解决有条件发展的贫困户脱贫,也解决自身没有条件发展的贫困户脱贫。到2019年底,西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342元,基本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的目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被有序搬迁到了城边、园区边和乡(镇)集市,贫困乡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修路是西畴脱贫发展的唯一出路,村村寨寨喊响“要脱贫、先修路”。针对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的实际,2013年以来,实施道路硬化五年大会战。到2018年,县级财政共补助资金2.2亿元,带动群众投工投劳400多万个,撬动群众自筹资金7.6亿余元,自发硬化农村等外公路2298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路面硬化率达99%。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密度是云南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居全省第一。“外连内通、通村畅乡、车辆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

  吃水难、灌溉难曾是长期困扰西畴群众的问题。为此,西畴大力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形成制定规划“引”水、技术到位“建”水、五小水利“蓄”水、推行河长制“管”水、创新机制“活”水的“五法治水”模式。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1万余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9万亩,既解决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问题。

  教育曾是西畴最大的短板。西畴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理念,近5年累计投入13.4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把县城最好的土地840亩用于建设县一中、教育园区,建成乡村幼儿园66所,农村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通过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现在全县各乡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条件用来办学校,没有适龄儿童辍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医疗卫生是西畴的公共事业。通过改扩建县人民医院,新建占地43亩的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新建37个村卫生室等措施,所有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拥有一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孤儿保障、残疾人补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实现全覆盖,全县纳入城乡低保对象2.81万人。

  西畴把乡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建成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建成美丽乡村68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州级生态文明村51个,获批国家石漠公园。西畴还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目前,西畴森林覆盖率达80.4%,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已经被改造成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田野或“喀斯特绿洲”。

  为解决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西畴探索实施“五分钱自治工程”。群众每人每天节约5分钱,一年18元,用来聘请贫困户打扫村内卫生,让群众用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全县共聘请1469名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既改善了环境,又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被云南省委、省政府作为基层“六小创新”之一在全省推广。西畴创新推行“人人为我站岗、我为人人放哨”的群防群治模式,全县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形成“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如今的西畴实现山乡巨变:从“三餐不继”到“丰衣足食”、从屋漏房斜到安全稳固住房、从人背马驮到四通八达、从愁医愁学到文明健康、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

  “西畴精神”历久弥新的经验启示

  西畴县在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闯出了一条石漠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探索了许多成功的脱贫方案,留下了深刻和宝贵的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为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提供重要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之路最重要的保证。从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西畴作出“领导一加上去,混乱立刻停止”的重要批示开始,坚定了西畴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信心和决心。西畴县始终坚持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始终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把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29个片区,由县委常委和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担任战区指挥长,所有处级干部任副指挥长,做到责任上肩、任务落地。探索“十有十能”规范化建设(即:有核心能带动、有制度能规范、有档案能查阅、有厨房能煮饭、有宿舍能住人、有净水能洗漱、有厕所能方便、有网络能办事、有书报能学习、有公示能明白),全县72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活动场所,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搭建“十有十强”党建平台(有头雁、强带动,有村规、强治理,有平台、强就业,有激励、强扶志,有精神、强动力,有产业、强增收,有机制、强合作,有阵地、强素质,有述职、强沟通,有综治、强和谐),研究出台“实干”村(社区)考评激励办法,推行基层干部向群众述职制度,探索成立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委员会,充分调动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正是通过把党的组织领导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西畴落地生根,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践行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西畴这种集边疆、民族、石漠化、贫困为一体的地区来说,群众最急最盼的,就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收致富,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西畴县委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达成共识,“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西畴呈现一个倍增式,政府投入一万元,可以干出几万元的事,使脱贫的路子变得越来越宽。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群众主动、政府支持炸石造地;为了改善出行条件,群众主动修路,党委和政府倾力支持;为了依靠产业发展经济,改变财困民穷状况,全县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勇于探索实践,带领群众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这些工作都是以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来组织开展的,都是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出来的。

  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引领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深度石漠化地区,西畴县深刻认识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将生态产业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破解资源要素制约,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地方的一块“金字招牌”,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凝聚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拼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西畴县流行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西畴县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把思路和想法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县6000多名干部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亲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着西畴每一寸热土、用真情关爱着每一个村寨、用汗水浇注着每一名群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全县4名扶贫干部因公牺牲,11名干部在工作中受重伤……他们在攻坚一线负重前行,是最美的战士。他们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一名党员、一名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只要基层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干、领着群众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坚持改革创新实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持续增添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西畴人民敢为人先、敢开先河,勇于对贫困说“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模式。正是靠着攀高不止的精神境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西畴县的脱贫攻坚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让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在全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新时代新奋斗,新征程新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瞄准新的奋斗目标,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西畴县将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辉煌,奋力谱写好美丽西畴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易 晖) 

作者  蒋 俊  中共云南省西畴县委书记

  2020年第10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