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思想政治工作 >> 正文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10:19:43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陈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早在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出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发展将由原子加工过程转变为数字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进入21世纪,由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快速扩散和应用,数字经济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简称“大智移云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催生基于数据获取、存储及处理的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继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之后,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经济形态。

  当前,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因其具有培育经济新形态、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在一些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数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广泛受益,人民普遍受惠。以“大智移云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实现了创新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还重塑了生产方式、服务模式与组织形态,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与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的比重也显著提高,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具体来看,数字信息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消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激发了数字消费的巨大潜力,产业互联网构建了互联互通的平台并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强大动能。

  需要看到,数字经济是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产业革命与制度创新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综合体现,其在支撑基础、技术特征、组织结构与产业组织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并在维持消费、保障就业、稳定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大智移云网”能有效推动科技抗疫,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线上消费服务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有效对冲了疫情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要求,我们还面临更好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任务。对此,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尽快消除妨碍要素自由组合的堵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供给,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积极引导企业逆势求变、迎难图新,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一系列制约更好发展的现实问题;要大力推进区域数字化、行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方面的促进中心建设,引导建设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加强平台、算法、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的建设,降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转型门槛和成本。

  二是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大力支持核心企业尤其是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鼓励其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服务化;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数字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传统物理边界限制,充分发挥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协同。

  三是引进和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积极稳妥打造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坚持大力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坚持使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相结合。要聚焦数字经济需要的人才定位,加快构建完善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为全球顶尖人才的集聚搭建平台。要切实解决人才所关注的生活安居、子女入托入学、老人赡养医疗以及个税缴纳与返还等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政策,多措并举吸引国外高层次青年储备人才。

  四是稳步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建立包括政府、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在内的联合推进机制,积极鼓励与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努力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实现数字产业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服务供给能力,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释放数字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