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汇文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滇云理论汇 >> 理论汇文稿 >> 正文
【原创】让自豪的新省情变为云南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6日 14:24:16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韩 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和资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最近,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让“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成为全省干部群众自豪的新省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看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云南省最突出的问题。看机遇,“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良机正当其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在今朝、圆梦在当下。看未来,我们坚信,只要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立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新省情,彩云之南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当下,要立足云南特点,挖掘云南优势,形成云南特色,在全国大开放争跨越格局中赢来云南大发展,在两个百年的历史性重大变局中主动作为。

  在国家大开放格局中主动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来”这一步上推进成效明显,那么“走出去”该如何深入推进?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访前往缅甸,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倡议”,“首先要从周边做起”,这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对“中国距离缅甸最近的土地”云南来说,这将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走深走实、不断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国家战略中,提出要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提高昆明等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因此,要加快中缅“人字形”大合作格局建设,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红河、德宏三大片区,重点打造“芒市—瑞丽”、“景洪—勐腊—磨憨”、“蒙自—河口”三大增长极,在能源开发利用、农业替代种植、道路桥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技术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动谋划一批战略性优先项目,并形成一批示范性基础项目,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物流贸易畅通、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推向深化,同时在金融合作方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金融机构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云南外贸转型升级力度等方面先行先试,在人文交流合作加强高级公务人员互访互学、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断深化和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通过不断涌现的“早期收获”,让参与的企业和民众不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主动作为。从1999年至2018年西部大开发的20年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总量增长了约11.6倍。相较于西部其他省份,如周边的兄弟省份贵州省增长了14.8倍,重庆市增长了11.9倍,而云南省仅仅增长了9.3倍。第一个10年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第二个10年主要是通过狠抓重点地区实行从点到面的发展,如国家先后批复了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经济区。2019年3 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顶层规划已经形成。“大开放”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词之一,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构筑更好的发展基础。在国家战略中,提出要加快渝昆高铁建设,推动滇中等城市群互动发展。支持川滇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因此,要尽快找出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物流等堵点,打通融入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内外通道,建设除昆明外曲靖、昭通、文山等内联外通的区域性枢纽,加快解决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快推动形成全域大开放的新格局。

  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主动作为。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加速发展,金沙江流域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延伸区域,涉及云南的大理、丽江、昭通等州市非沿边地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要学习借鉴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有益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云南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充分发挥云南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形态转型升级,建设连接长江经济带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合作走廊、交通能源走廊、商贸物流走廊、人文交流合作走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中主动作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云南省有8个沿边州市,涉及25个沿边县市,绝大部分都是贫困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目前还有9个国务院挂牌督战贫困县。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加快缩小云南省城乡发展差距,补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薄弱、农业人口众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短板。而通过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云南实践,在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救助扶贫等方面可以为沿边各国分享减贫发展的经验和知识,提供人才共同培养、农业技术研发、优良品种推广、就业机会共享、扶贫政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平台。

  责任编辑 王大林

责任编辑:王大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