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6日 09:56: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在3月6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下大力气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民生工作面广量大,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于1月19日至21日再次考察云南时,又专门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为我省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以及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的措施,集中兵力、财力、物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我省坚持将每年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个“民生大礼包”暖心又实惠,各族各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13年至2019年,全省有84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独龙族、基诺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现实奇迹。但是,目前全省还有40多万人未脱贫、429个村未出列、7个深度贫困县未摘帽,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此,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担起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拿出攻坚决战的勇气、攻坚决战的作风、攻坚决战的姿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准确把握推进脱贫攻坚就是实现长远民生发展的深刻内涵

  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要义。2020年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一个地区在发展中掉队,不能让一个人在发展中掉队。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云南要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目标,扎实抓好以脱贫攻坚为统领的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云南来讲,一方面要提高精准度,对焦省内相对欠发达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等民生工作的重点区域和特困人群发展、返贫风险降低、教育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等难点工作,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尽快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制定民生工作长远规划,把惠民政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低收入群众和特困群众身上,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着力构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民生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脱贫是最大的责任。五年来,云南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到2019年底的5%以下。2019年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直过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但是,目前云南仍然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县最多的省份,镇雄县、昭通市分别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和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2019年底仍高达10.09%。27个深度贫困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欠账多,部分工作难度大的乡和村完成“三保障”的任务较重。因此,一方面要全力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加强贫困监测,对脱贫后由于自然灾害、意外变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返贫的要及时予以帮扶。另一方面,要着力补强民生短板。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不便、交通不畅的问题,确保农村稳定用电、农民饮水安全、住房安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厕所粪污管控,有序推进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引导农民群众及时清扫畜禽粪污,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不断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要做好全面精准的健康普查信息收集、追踪工作,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加快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扶贫兜底保障,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面。

  优先保障教育民生,深入推进教育扶贫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管是立足当前的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着眼长远的稳定脱贫高质量发展,都要从提升人口素质的角度来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既“扶志”又“扶智”,从根本上抓住了教育这个标本兼治中的“本”,抓住了整个扶贫工作的“根”。五年来,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以上,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对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但是,依然存在偏远农村地区贫困儿童失学辍学,乡村教师队伍薄弱,少数民族群众无法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以保障义务教育为重点,以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为根本,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为渠道,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着力保障贫困儿童健康成长。建立和完善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机制,确保儿童不因贫困和缺乏关爱失学辍学。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师资缺乏、城乡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对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在人员编制、生活补助、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倾斜。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通过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为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实现“精准资助”,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着力普及社会教育。加强良好社会习俗和文化风俗的宣传教育,实施好“直过民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攻坚工程。要把提升人的素质摆到突出位置。独龙族、德昂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封闭隔绝的自然环境,在语言、文化、习俗各方面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加速提高群众受教育年限。

  坚持发展和保护双赢,做好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云南大多数贫困地区又多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既是公共产品、民生福祉,也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对于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国家财政和科技支持,把产业培育和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其保护生态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康养业的积极性。同时,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按照区域公平发展的原则及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理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要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好民族优秀传统。在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生活短缺、文化生活质量不高、民族文化传承不乐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如果物质生活发展了,民族基因却丧失了,这样的发展将得不偿失。因此,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广场、图书馆、电影场等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加快培育乡村文艺人才,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创作排练一批充满正能量、有时代感、有艺术品位的作品。同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发挥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让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享受均等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执笔:韩斌)

  责任编辑  耿嘉  从永刚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