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3期 >> 正文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读懂云南》序言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9日 10:26:12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民族文化七彩纷呈,独具特色,我们应当加强文化自信,将之引以为“骄傲而自尊”。

  历史悠久、多元一体。云南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除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外,又发现了西畴人、丽江人、蒲缥人、姚关人、昭通人等,同时发现了许多旧石器遗存,堪称我国史前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以宾川白羊村、剑川海门口为代表的4000年前新石器遗址,已出现了“绿色革命”—农业,以及制陶工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滇西哀牢—永昌,滇东爨氏,却是汉族大姓被夷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大理,历史文明不断。元明清时期,云南进入统一的、多民族中央王朝版图,成为“多元一体”中的一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元一体”“守望相助”,包括云南26个世居民族在内的中国56个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

  民族众多、文化多彩。云南民族个数、民族自治地方数量在全国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广西,是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000万以上的3个省区之一。单从彝族来说,全国有871万人,其中云南就有504万人,将近占了60%,遍布云南全省。云南有2个彝族自治州(含联合)、15个彝族自治县(含联合),79个彝族乡(含联合),分别约占全省自治县的52%、民族乡的56%。云南彝族支系之多,历史渊源之复杂,方言土语之多,老彝文字数之多,服饰之多彩,文化之多样,在全国56个民族中独一无二。云南怒族只有3.1万人,分为阿怒、怒苏、阿龙、柔若四支,居住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上尊重差异。纳西族有31万人,居住在原丽江、永宁、三坝等地,分为三种文化类型,有不同方言土语、服饰习俗、宗教信仰。

  平等尊重、美美与共。云南没有出现过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五胡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徙。云南民族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云南许多民族有一母所生,而又分为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云南不同民族通婚率达10%,符合世界民族和谐标准。在民族文化关系上,正如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以本民族文化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包容吸纳、尊重互异。包容是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是人类和平共处的保障。对宗教问题,云南各民族都处理得相当好,比如“纳西族宗教文化观”就是“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共生共荣”。云南汉传佛教北传到丽江为止,藏传佛教南传到丽江为止,丽江不仅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白教)重地,同时与格鲁派(黄教)等其他宗派共生共荣。汉族洞经音乐传到丽江之后,本土化成为“纳西古乐”。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地处“怒江第一湾”,风景秀丽,周围有10座山,号称人神共居多民族多宗教共处共荣之地。全乡信教人口325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2.8%。境内有藏传佛寺1座,信徒2269人;天主教堂5座,信徒515人;基督教堂5座,信徒467人。更为有趣的是,丙中洛乡同一民族中存在不同宗教信仰,同一宗教中存在不同的民族信仰,乃至同一家庭中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

  天人合一、和谐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与所处自然山川河流生态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自然崇拜的神山、神水、神树也成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与本土色彩有机结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和谐发展的局面。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指示,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做。坚持思想文化引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由何守伦、张洪波、潘宏义著的《读懂云南》,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的成果之一。全书30多万字,分为9章34节,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云南的民族生境、历史沿革、民族风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工艺和民族医药。读了《读懂云南》之后,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郭大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载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3期“视点•读书•美篇”

  ​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