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3期 >> 正文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9日 10:26:21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农”领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减贫和坚决防止返贫,加快补齐农村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云南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及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产业扶贫

  科学统筹,政策驱动。近年来,云南省针对产业扶贫在全省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先后制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方案》《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通知》《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双绑”工作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科学选择与统筹布局产业,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产业扶贫工作责任,高位推进产业发展。

  齐抓共促,组织保障。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组织要求,主动扛起精准扶贫责任,从上到下,成立了省、州(市)、县、乡等各级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完善了产业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了统筹协调、部门联动、责任分工、任务分解、信息联络、调度分析、分片包干、督促指导、情况通报等工作机制。形成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广泛动员、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得到认真落实,其工作经验先后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2019年全国产业扶贫推进会等作典型交流发言。

  做优做强,联结“双绑”。着力构建“8+N”农业产业体系,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贫困户发展意愿等,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财政奖补支持政策,打通产业到户精准扶贫路径。据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122个有扶贫攻坚任务的县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167.48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8.29%;12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县中有2.18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47.36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86.48%,高效推进产业扶贫的落实。

  贴近指导,产销对接。积极发挥特色产业工作组、重点产业专家组、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团队和产业发展指导员的科技支撑作用,从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县乡农技人员、乡土专家、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深入一线、贴近贫困户开展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强化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带贫经营主体参加各类产销线上线下对接活动。

  动态监测,全面评估。按照“资金定到项目、计划定到项目、审批定到项目、公示定到项目、责任定到项目、督查定到项目”要求,建立完整产业扶贫成效评估体系,优化产业扶贫项目库,抓实动态管理与调度工作。在全省122个县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的基础上,27个深度贫困县又分别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将已实施和有条件实施但未入库的项目调整入库,做到产业扶贫项目精准落实。27个深度贫困县2019年上半年农业产业扶贫项目346个,财政整合扶贫资金168.9亿元,用于产业扶贫资金51.4亿元,占全省产业扶贫资金的49.8%。27个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资金占财政整合扶贫资金的30.4%,较全省同期投入同比高2个百分点,为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保障。

  因势利导,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与机制

  创新产业模式。云南自然条件多样,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大量鲜活的产业扶贫模式。这里列举几种最典型的模式。一是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模式,利用资源禀赋,嵌入新的特色主导产业,统筹要素资源,搭建草果产业研究科技平台和支撑体系,形成“草果+”全产业链开发带动模式。二是传统产业提升模式,如乌蒙山片区马铃薯模式,通过创建“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导整合其他要素资源,形成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小土豆做出大产业扶贫典型。三是特色产业培植模式,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牛油果模式、泸水县老窝香橼模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蓝莓模式及香格里拉市车厘子模式,利用地方特殊气候、特色品种等资源条件,通过特色品种基地建立“科技+合作社+新农人+贫困户”的绿色新技术集成与扶贫模式。四是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如鲁甸县花椒模式、西畴县猕猴桃模式及砚山县水蜜桃模式等,将特色产业与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休闲旅游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发展模式。五是现代技术培训服务+脱贫攻坚+产业振兴模式,如云南省农科院、新华社云南分社和移动通信集团云南公司紧密合作的“三农通”远程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澜沧培训技能学校模式等,通过平台、团队搭建,科技人员下沉基层提供技术服务。

  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创新实践,汇集各方力量,促进政策、资金、科技、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和新平台建立,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引导,融合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农业集团、龙头企业及农村经合组织,壮大经营主体。目前,各地产业扶贫中普遍存在的体制机制共性问题得到了解决,产前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产业选择、宣传、发动、组织和顶层设计;产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产后通过企业解决产业链衔接、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合作社解决组织农户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生产的机制,电商解决营销平台建设和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问题,农户则按统一要求和标准从事生产、参与管理、生产经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产业扶贫的新格局、新机制和新平台,从根本上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创新经营方式。现代经营体系的构建,是产业培植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近年来,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产业培育与打造国际一流绿色食品牌、实施“一县一业”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培育的有机结合,在农业经营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现代产业要素集聚及现代营销模式创新,有效促进了全省尤其是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通过围绕“国际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先后评选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效益提升。通过搭建“互联网+”智慧营销市场平台,将传统综合交易物流市场与建设大数据中心、互联网+有机结合。在邀请国内批发、收购和销售商对农产品进行品鉴与市场产销对接的同时,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云品荟”平台,依托京东、淘宝、拼多多、一亩田、盒马鲜生等知名电商企业平台,树立、传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农产品技术、品种、生产资料、价格、仓储、销售渠道等信息网络,搭建营销网络,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延续支撑保障机制。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健全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延续支撑保障机制。建立兼顾产业扶贫绝对贫困和产业兴旺巩固相对贫困的支撑政策保障机制、健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延续的组织保障机制、拥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撑保障机制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保障等机制。各地需要在鲜活的产业发展实践及所形成的基础上,认真选择和培植适宜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总结凝练适宜的衔接和发展模式。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