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期 >> 正文
不断提升昆明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13:38:06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19年,第一财经发布《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昆明在337个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中,首次入选15个“新一线”城市。近年来,昆明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城市,但是对比国内外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提升昆明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定位国际化上下功夫

  昆明在古文献中又称“昆”“昆弥”或“昆淋”。昆明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前,“昆明人”就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庄蹻开滇建城:“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随着昆明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已经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成为重要的旅游和商贸城市。一直以来,昆明城市定位较低、目标模糊、视域受限、特点不明的缺陷也日渐凸显,表现为建设西部边疆重要城市,与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唯一大都市的地位要求明显不符,还存在缺乏一流城市整体规划指导,城乡规划覆盖面窄、科学性低等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起,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政治文化联系的重要陆路枢纽。在新时代,昆明要瞄准国际城市高端形态,对标一流城市标准,遵循规律,整体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和城市规划,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区域性国际一流城市建设。打破西南边疆、内陆、高原城市发展的藩篱和束缚,加快建成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形成名副其实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扩大昆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城市现代化上下功夫

  城市现代化是不断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昆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40多年,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亮点不断涌现,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框架。现有7区6县1市,管辖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人口达到721万。但是,仍然存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低、城镇化率不高、县(区)发展不均衡、对周边辐射影响不够、乡村建设无序、城中村杂乱,以及基础和市政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对比同为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和现代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目前,成都按照国际大城市标准建设卫星城,通过高快路和轨道交通构建半小时通勤交通圈,形成卫星城与中心城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提高了城市覆盖面、承载力和吸引力,为昆明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昆明要加快泛亚铁路建设,推动中越国际通道和中老泰、中缅、中印国际通道建设,加大铁路、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真正成为连接南亚东南亚国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发达地区和环接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要按照现代化城市要求提升城区建设和市政服务水平,畅通二环、绕城快速系统,加速地铁建设与联结,实现主城区与呈贡新城、晋宁、安宁等县(区、市)的地铁和高速联结,形成便捷的30分钟工作圈、生活圈,把昆明建成集教育、医疗、文化基础配套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在加大主城区和呈贡新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新昆明城市化进程,推动滇中产业新区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完成城市化建设任务,以更高水平推动昆明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把巫家坝核心区重点打造成为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及总部基地,周边配套建设生态低碳居住区、文化创新居住区、国际社区、传媒中心、商业文化区和城市中央公园,成为现代新昆明的新地标。加速安宁、嵩明、宜良、富民、石林等卫星城建设步伐,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有效分担市区人口、产业和功能,缓解人口密度、环境压力大、交通拥堵和公共资源不足等城市难题,全面提升昆明现代化城市新形象与综合竞争力。

  在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管理越精细,城市就越美丽越干净,老百姓获得感就越高。精细化管理是当今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

  昆明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城市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环境、交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昆明在城市常态化管理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特别是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公厕、户外广告设施、城市照明、环境整治、违建拆除、占道经营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但对比上海的精细化管理,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存在缺乏标志性城市亮化景观、交通拥堵、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诸多问题,城市管理水平总体处于低层次徘徊。

  昆明市要拿出“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打造“美丽景区”“美丽公路”“美丽乡镇”“美丽街区”,持续精准“补短板”,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要加强昆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智慧城管,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当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建议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做好户外LED显示屏公益宣传,做好金马碧鸡坊、恒隆广场、滇池会展中心、盘龙江景观亮化和二环路灯及景观照明等城市标志性景观工程提升改造,做好繁华商业街区灯箱广告和亮化,加强对共享单车监管,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推广智能环保渣土车,加强老旧管网改造防止城市内涝,做到让昆明蓝天永驻、碧水长流、花香满城。

  在人文民族化上下功夫

  昆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文化灿烂,底蕴丰富,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古滇青铜文化、“开西南夷置郡县”“徙民实边”的早期汉文化、西爨白蛮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叠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多民族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宗教传统和文化艺术,保存至今,不断发展。昆明一直以来都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建立了民族村、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大观园等一批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民俗场馆,但是城市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总体不够集中、鲜明和突出,来昆明旅游很难感受到别样的异域民族风情,国内外游客往往只把昆明作为旅游中转城市,然后去大理、丽江、迪庆、西双版纳、德宏、楚雄等州(市)游玩。

  昆明要充分挖掘云南多民族人文优势,积极吸收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楚雄彝人古镇、迪庆独克宗古城、景洪、芒市等州(市)民族文化建筑的特点和优势,主动融入彝族、白族、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建成都市民族文化街区、庭院和长廊,全方位展示各民族能歌善舞、民风淳朴的生活,展现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展示其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使游客流连忘返切身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增添昆明旅游城市网红打卡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扩大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抗战胜利堂、西南联大等富有边疆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宜居生态化上下功夫

  城市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态环境的优劣,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城市理念是人类寻求与自然、与城市共生共处,寻求更加理想人居环境的产物,也是现代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必然趋势。

  素有“春城”之称的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四季如春,夏天避暑,冬天避寒,古人有诗称赞为“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昆明有许多美丽的公园,比如:西山、翠湖、大观公园、海埂公园、金殿、黑龙潭和植物园等。成千上万的红嘴鸥每年冬季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来到昆明过冬,许多人都会去海埂公园等地喂红嘴鸥,成为昆明冬天的一大盛景。

  全面提升昆明“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加强生态城市整体建设,拓展生态领域,美化城市空间,将社区包围在花园当中,突出斗南花卉产业发展,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让昆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宜居之城。

  加强“城中碧玉小西湖”翠湖治理,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打造“翠堤春晓”名片,让翠湖亮起来、美起来、灵动起来,切实改善翠湖人居环境,形成“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的宜居生态。以“高原明珠”滇池为核心,突出昆明四季如春、春暖花开的春城印象和高原湖滨的自然城市风貌,加强滇池周边湿地建设、河道治理和人居利用,推进“七彩古滇国”生态之城建设,让环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呈贡生态环境宜人,资源禀赋独特,空气质量优良,把呈贡打造成为昆明大健康产业的示范区。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沈惠文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政委

  管红宝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

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期“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