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
2018-07-11 15:05:18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至:

作者:吴德刚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作为“三个一以贯之”之一,凸显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忘忧患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在近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深沉的忧患意识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给予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还是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一次次磨砺使我们党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1949年3月,在即将取得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提醒共产党人不要当李自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系列国内外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创和不断深化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党的十六大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告诫全党:“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历史充分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以国家的忧患为忧患,以民族的忧患为忧患,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在近百年不懈奋斗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历史昭示我们,使命越光荣,目标越宏伟,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防范风险挑战。

忧患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

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环境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深入思考。

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智慧。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经患难所形成的重要生存发展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世良言;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经验教训,到“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的清醒规劝;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习近平同志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对忧患意识作出许多深刻阐述,赋予忧患意识以丰富的时代内涵。

体现强烈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种忧患意识,最大特征是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担当、对管党治党和锻造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是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体现科学的预见性。科学预见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增强忧患意识,就是为了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更好防范风险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远见。只有登高望远、居安思危,洞察大势、提前预判,才能加强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以防范风险、规避风险。

增强忧患意识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谨防自满心态、摒弃安逸思想、杜绝懈怠倾向,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更为艰苦的努力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增强忧患意识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客观需要。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历史机遇期,前景是光明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挑战十分严峻。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准备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

增强忧患意识是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空想。始终保持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清醒,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战略定力、更深的忧患意识,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党和人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突破各种藩篱障碍干出来的。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保持战略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提前布局,积极主动防范风险、消除风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增强忧患意识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历经97年不懈奋斗、艰辛开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民族复兴目标越接近,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保持政治定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一马平川中顺利进行的,必然是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中艰难奋进的。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并不比改革初期的开创更容易,才能在遇见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难题时沉着应对,确保伟大梦想顺利实现。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1日 07 版)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