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遵循和发展
2018-04-12 16:12: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至:

作者:陈金龙

观点提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时代特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升华。

理论不能凭空产生,理论的形成需要思想源泉和文化土壤,只有继承前人思想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科学的理论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这里只就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遵循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遵循和基本理论来源。习近平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第20次、第28次、第43次集体学习,分别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为主题。如此密集地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表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推崇,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本质特征、当代价值进行了科学概括,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缘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认识和定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遵循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人民立场,坚守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发掘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遵循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群众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习近平的心目中,人民群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多次申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习近平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时,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著名论断作为理论支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发挥,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遵循和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习近平既强调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更重视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阐释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要求。他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习近平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处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在诠释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时,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习近平要求坚持系统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遵循和运用。习近平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时,既强调顶层设计,又主张摸着石头过河;既要求整体推进,又主张重点突破;既倡导胆子要大,又强调步子要稳;既关注改革方案实施的速度,更关注改革方案实施的质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遵循和运用。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遵循和坚守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指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里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认同与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十分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他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重申,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往,表明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遵循和坚守。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发掘和拓展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诞生不仅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往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关注不够;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凸显出来。在诠释开放发展理念时,习近平指出,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不仅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思想,而且基于世界历史视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明确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赢得和平与发展,“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主张的提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写进了联合国的相关决议。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时代特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升华,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行动力,也在世界上产生了新的感召力、影响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