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8-01-04 10:24:5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作者: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重大的政治论断,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社会生产看,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而言,经过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己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告别了供给不足的时代。从社会需要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具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仅从家庭消费看,已从原先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三转一响”,经过几次升级换代,发展为今天的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维度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论断。可以说,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立论依据,是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理论支撑。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再坚持原来的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发生明显变化的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准确判断。这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精神风貌。

从辩证思维角度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才能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深刻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里的关键是要辩证认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发展还存在七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客观看,在社会生产力方面,我国仍然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布局也还不均衡。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发展水平差距还很明显,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在收入分配方面,收入差距仍然明显,农村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城市也还有不少困难群众。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只有坚持以辩证思维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出发坚持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4日 07 版)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