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为发展松绑除障
——激发新时代的社会活力②
2018-01-03 10:18:22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至:

作者:李 拯

改革的减法,换来的是活力的乘法;改革的数量级变化,带来的是活力的几何级增长

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甫一发表,不少金句就走红网络。“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寄托着对社会活力的礼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着深化改革的决心。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

“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有人如此形容改革激发出来的喷薄活力。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自提笔写好编者按,要求《福建日报》发表国有企业55位厂长经理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有力推动改革为企业“放权”。改革书写下中国奇迹,正是因为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从乡镇企业到温州模式,从离职下海到万众“双创”,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澎湃探索热情与不竭首创活力,也把改革大潮一次次推向崭新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化改革,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40年来,打破体制机制痼疾,释放了巨大社会活力;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制度松绑,“可以可以再可以”,“允许允许再允许”,激发社会更大潜能。事实上,这也是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简政放权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到商事登记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生产效率,一系列改革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加有效,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的“独角兽”公司与美国硅谷分庭抗礼,中国的科技创新让国际媒体瞩目“中国的科技革命”,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费……无数人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推动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也是中国能够赢得未来的最大保证。

社会活力并不是坐在办公室计划出来,而是在政府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之后自发生长起来的。从改革40年的历史来看,改革的减法,换来的是活力的乘法;改革的数量级变化,带来的是活力的几何级增长。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创新能够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观念的更新,是技术创新的“点火器”。正因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101次提到“制度”,6次强调“制度改革”。进入新时代,排除制约创新的障碍,打破体制机制积弊,就能为社会活力的生长提供适宜土壤,为中国的现代化后半程注入不竭动力。

社会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具体个人的大胆尝试。创新有时候是“寂寞的长跑”,有时候又是“冒险的攀登”,都面临着也许成功也许失败的不确定性。为了激励更多人成为未知领域的创新者、探索者,就需要形成允许试错、适当兜底的制度安排。有人曾说,“我们最大的成功源于我们享有失败的自由”。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风险规避机制,让企业或个人能够进行大胆试错,从而为未来赢得无限可能,进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华盛顿邮报》在经过调查之后如此回答: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咖啡店,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喝咖啡,谈创意、创新、创业。摒弃为官不为的懒政,避免改革空转的尴尬,激发深化改革的热情,就能推动中国改革——这个“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向纵深推进,为更多中国人拓展人生舞台,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社会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3日 05 版)

相关阅读:

激发新时代的社会活力①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