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调查研究 >> 正文
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基地育人”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8日 16:58:28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陈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大思政课”是我国思政课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实践创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善用“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探索构建“一主线两维度三课堂”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育人”模式,教育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育人新抓手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于2023年1月建成的“铸魂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暨“冶金铸魂 党建育人学习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学习教育基地),整体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思政课VR虚拟仿真体验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屋”构成,是学校重要的“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是学校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常态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由“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两个展区组成。每周安排针对校内外师生和党员群众的现场宣讲,创新举措开展党的理论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习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思政课VR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强调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实景化呈现,由三间实训室组成。重点展示云南省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沉浸式体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习者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屋”是学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学生社团的主要活动场所,所藏书籍涵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理论著作。学校师生通过开展读书会、讨论会、辩论赛等多样化实践活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实现育人新功能

  学习教育基地为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构建起学校“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一是实现一个目标,强化实践引领。基地不断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对校内外各级党团组织、单位部门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教学成效显著、社会服务功能突出。

  二是依托两支队伍,实现文化浸润。基地组建师生宣讲队伍、培育学生研学队伍,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由6名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34名优秀学生组成的“红色青年志愿宣讲团”,共承接了校内外宣讲活动350余场(次),辐射学习对象11000余人。思政学生社团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节假日开展研学实践,积极参与“线上展览馆”建设,不断丰富基地实践教育资源。

  三是推动“三位一体”,提升发展质量。基地服务学生实践教学、满足教师科研教研、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截至目前,开展了868个教学班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覆盖41400余人次,教学效果提升明显。思政课教师依托基地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与教学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获得省级科研立项1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0人次。发挥学校影响力,对校内外各级党团组织、单位部门开展现场教育70余场次,引导参学者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增强“大思政课”教育质效,构建育人新模式

  学习教育基地着力构建“一主线二维度三课堂”的育人新模式,打造学校“大思政课”育人品牌。

  “三全育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重视育人对象的全员覆盖面。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形成开放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云端技术的“云南省红色资源思政教学实景VR站”,打破外出参观的时空局限,实现在手机上随时浏览学习。以全过程实践为教育方向,实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学习。通过教师带领、朋辈引领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从“知晓”到“笃信”,内化为“行动”,保证实践育人不断档;通过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将基地的红色资源融入育人过程,确保人才培养不断链。以全方位育人为教育目标,在学习教育基地实践中通过掌握大学生成长的新环境、思想状况的新特点,全方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线下线上”两个维度同向同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需要线上与线下协同,将正在发生的时代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及时呈现在实践教学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下教学,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屋”线下资源,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云南省红色教育数字博物馆”数字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多元课堂”三种类型聚力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需要丰富多元的实践课堂载体,学生不但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在非实体的实践课堂中体验。在学习教育基地开放式参观学习中,学生通过“行走”的课堂,真切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党的创新理论学深学透。在“智慧”课堂的虚拟仿真资源学习中,“VR+A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参观学习,更好地了解国情、省情、民情。“云南省红色资源思政教学实景VR站”和“马老师讲党史”系列慕课“云端”的课堂中,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责任编辑 苏宇箫)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