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办好民生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冷暖。然而,在少数地方,民生政策制定与执行常陷入“政府一腔热血、群众冷眼旁观”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在于民声未能真正融入决策链条,民生事务的主角缺位了。
现实中“政府配餐”与“群众口味”错位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部门在规划民生项目时,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有的在推进民生实事时,对群众的反馈充耳不闻;更有甚者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政绩工程,忽视群众真正的需求。如此民生事,钱花了不少,反响却一般,政府的苦心往往换不来老百姓的满意。
民生事由政府“配菜”,而非百姓“点单”背后,反映的是政绩观的错位,一些干部将群众视为治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没有搞清楚政绩为谁而树、民生事为谁而做。政策举措缺乏老百姓的充分参与,与老百姓的期盼脱节,实施效果自然一般。
破解民生工程的“悬空之困”,要让民声掷地有声。首先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意收集、反馈机制,搭建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群众的声音传递上去。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对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重要指标,让民声从“软约束”变为“硬杠杠”。最后要建立民声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根据民声反馈不断优化民生事项,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局,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良性循环,书写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治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