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深刻命题,指出坚持“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具有诸多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实践力量,使中华文化光耀时代、光耀世界,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
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理论武装优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活动都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创造,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人类文明的创造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创造的璀璨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而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就是因为它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形成的普遍价值。在文明多元和文化多样发展的场域下,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需要有正确方向的科学引领、科学思想的理论武装和实践的有力指导。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理论成果,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引领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从根本上保证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把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理论武装优势转化为实践力量,关键要落实到党的文化领导权和思想领导权这两个根本点上。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定力、政治原则和实践遵循。
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资源蕴藏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三个时间刻度的坐标体现了观察审视中华文明的历史维度,彰显中华文明在世界人类史和文明史上的厚重分量。把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内在要求就是实现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以激活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发展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留下的历史遗产丰富而厚重。从世界文明演进的历程看,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虽然因遭遇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陷入衰落困境,但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使中华文明以连续性的突出特性延续着文化传承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强大的资源支撑。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绝不是脱离传统和断裂文明,中华文化以继承历史实现现代化,中华文明以生命更新实现现代转型。中国古代时期创造的璀璨文化凝结着思考中华民族先祖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中处置各种复杂关系的智慧,丰富的思想成为人类文明库藏中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可资利用的宝贵财富。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遵循的行动准则就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演讲,积极阐发中华文化内涵的价值和绵延发展的历史,论述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交流互鉴的走向,揭示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发展的现实价值。这一系列重要阐释,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把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践力量,关键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方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文明以现代转型的伟大实践彰显现代伟力。
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经验积累优势
文化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体现的是守正创新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成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宝贵财富。
经验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智慧成果,也是人们认识真理的思想结晶。经验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不这样做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强调这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以启迪实践形成优势,促进事物在遵循客观规律中发展。
文化建设是构造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关系,又要解决好它与经济、政治的联动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结出认识文化发展规律的新成果。党深刻认识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的关系、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宝贵财富。
把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实践力量,关键要坚持走好“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体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提升,赋予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际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运用好坚持“两个结合”的经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之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之根。坚持“魂脉”与“根脉”有机统一的文化实践,对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重焕荣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外部条件优势
一个重大命题的提出都有特定历史背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来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奠定了厚实基础;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客观事实,形成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新时代中国为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赞誉和认同,营造了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良好外部环境。
把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外部条件优势转化为实践力量,关键要在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创造文明总是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载体,但产出的文明成果则以人类社会共享而福祉世界。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把中华文明建设融入人类社会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因此,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要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明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