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文山学院举行文山三七研究院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三七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文山学院党委书记桂正华,文山学院校长谷雨,文山州委教育工委书记、州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胥仁政,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野、药学与制药工程系主任葛锋,复旦大学校外合作处、药学院、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谷雨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院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她指出,三七研究院成立40年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在三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院始终扎根文山大地,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成3个省级科技小院,年均培训从业人员超千人次;推广遮阳网栽培、太阳能大棚等绿色技术,辐射种植面积超万亩,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动能。谷雨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七研究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联合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三七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助力文山州实现三七产业千亿级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
许征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文山学院深耕三七产业的实践成果,她指出,三七是中药里面的一个小品类,但三七产业是大健康领域的一篇大文章,文山学院结合地方资源,深耕三七产业,深入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改革,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征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将三七研究打造成学校特色名片,全速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二是要勇于挑战科技前沿,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三是要系统集成,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大合作生态圈。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三七的质量评价、饮品开发、生物合成、生态种植、种质资源利用等主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杨野教授分享了基于辨状论质理论的三七质量等级评价与成因研究,辛文锋研究员探讨了三七饮品开发的创新思路。葛锋教授和王勇研究员分别就三七皂苷的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研究、三七药材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入讲解。其他参会专家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涵盖三七生态种植、种质资源利用、抗病性提升、创新制剂与化妆品开发,以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野教授介绍,制定三七质量等级标准对三七产业具有深远影响,不仅为近年来兴起的三七产地化发展提供质量标准保障,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三七产品,同时推动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质量等级标准,能有效提升三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三七的“优形、优质、优效和优价”。
“提升三七药材品质的关键在于保证药用成分的同时降低有害物质,目前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展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和农药规范性使用的研究,从检测数据来看,相比10年前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也得益于农药品质的逐步提高以及行业对农药污染影响的意识不断增强。”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研究员王勇说。
此次交流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了沟通与合作平台,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技术合作,为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让与会师生、专家学者享受到一场学术盛宴。文山学院将依托三七研究院、三七医药学院及三七大健康产业学院,围绕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