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青云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云南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民族节日和节庆活动作为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呈现方式,挖掘各民族以节日为载体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在民族节日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民族节庆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云南节日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当下,云南节庆文化活动整体呈现兴盛、繁荣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节日形式而轻文化内涵。部分边境、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在享受汉族传统节日放假福利时,对节日内涵了解不足,融入程度不高。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仅被本民族重视,其他民族多是抱着“凑热闹”或“猎奇”的心态参与,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与理性认知。二是重经济效应而轻文化效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日常随时都能吃喝玩乐,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减。在节日经济的影响下,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春节、端午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较少组织大型集体庆祝活动,更多关注如何刺激节日经济消费,这使得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和兴趣不断降低。少数民族节日因“独特性”成为吸引游客、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但存在对文化元素挖掘不足的问题。
云南节日文化现状的原因分析。一是云南在历史上属“化外之地”的政治地位。历史上,云南地处边疆,与中原王朝距离遥远,长期被视为“化外之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与中央王朝在政治、经济上联系松散,文化认同也若即若离。有鉴于此,只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族、纳西族和部分彝族等较早接受汉族节日,多数少数民族则长期保留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二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年轻人盲目追捧平安夜、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商家也大力渲染节日气氛,挤压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此外,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外来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挤占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许多传统节日徒有形式,失去文化内涵,或被异化为商业展演活动。
在共享节日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一是求同存异——关注形式和内容。首先是尊重个体差异。不同民族的节日形式和内容各异,应从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入手,丰富节日内涵,挖掘文化特色。其次是挖掘、整合共通点。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要从仪式表象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挖掘其文化元素、功能的共性,找到文化共鸣点和情感交汇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后是互融互鉴。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未中断,得益于其强大的包容性。节日发展应立足原真性,在仪式流程、文化意涵等方面相互借鉴,形成形式独特又易于接受的节日文化。二是一视同仁——关注传承与发展。首先是形成“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节日”的共识。充分发挥地方统战部门、民宗部门、村镇基层组织等的作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优秀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和组织,扩大群众参与面。同时,组织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遇冷”的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制作出版优秀节日文化的音视频节目、书籍,讲好节日故事,吸引群众参与。其次是统一规范节日名称和谱系。在推动节日文化发展过程中,要突出节日的区域性、各族共享特征,强化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全面认知,确定包含汉族和少数民族节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云南谱系”。最后是推行节日共享策略。不以民族身份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作为制定节日政策措施的依据,而应建立在中华民族整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区域性主体民族、特有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和汉族重大节日,相关政策应全民共享。三是“异族同俗”与“一族多俗”并存——关注内涵与外延。首先是传承、弘扬“贵和尚美”的文化内涵。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贵和尚美”的文化内涵。传承这一内涵,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次是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涵与外延。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借助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源进一步拓展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涵与外延。最后是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意涵。延续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承载民族记忆,延续民族传统,推动民族文化发展革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本文系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云南民族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5-SMZJ-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怒江各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舞文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J01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