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长新乡永香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抓好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就会形成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永香村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提升党总支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抓好产业发展、优化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落地见效。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永香村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2024年被云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卫生村,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的永香村,实现了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由“治”到“美”,民心从“散”到“聚”的重大转变,充分彰显出生态宜居之美、产业兴旺之美、乡风文明之美。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永香实践
长新乡永香村位于长新乡北部,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108户,3954人,其中:脱贫户312户1143人。设1个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4名。全村有耕地面积24000余亩。近年来,永香村按照村“两委”提出“一核、一轴、一片、两区、四地”的产业空间布局,走“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抓粮食增产、抓烤烟增收、抓畜牧增效、抓核桃营销、抓中药材促收、抓培植工业辣椒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蹚出了一条产业集聚、农民受益、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202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230万余元,人均收入达20816元以上,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永香村经过换届选举,组建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骨干队伍,把新鲜血液输入村党支部,党组织面貌焕然一新。按照“智慧党建”及“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等基层党支部建设新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营造“厚德实干、团结奋进”的农村文化氛围,守初心,转作风,提效能。认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学习培训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作用,按照能人带动、党员示范的思路,把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党员干部身上,让党员干部直接帮扶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发展培养年轻党员,不断优化党支部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积极推进“党建+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抓实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积极跟踪国家、省州政策资金投向。两年来,在省州派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4660万余元。组织实施了30万元的文化活动场所、629万元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万元的永香大沟修复项目、88.3万元的农村公路修复性养护工程、349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1177多万元国际农发基金贷款乡村振兴项目、650万元的自然能提水项目、700万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900多万元的大有养殖场永香犁头匠段公路硬化、100万元的永香村赤衣登美丽乡村建设、8万元的大龙桥复修项目。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支部领路、党员领跑、党群共建、群众受益”的工作措施,围绕永香村的发展目标,党总支委员会班子和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根据村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是做强烤烟产业。2024年全村种植烤烟5110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1.3万多担,经济总收入达2400万余元,被认定为大理州“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全村群众增收创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做实能力提升。结合“一县一业”发展及农村家庭普惠性、普遍性种植养殖技能需要,积极联系县乡农业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按照群众需求进行“定制型”“个性化”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户粮食、蔬菜、药材种植和猪牛羊养殖水平。三是做稳就业保增收。着力提升外出务工就业技能水平,开展现有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四是创新水费收取服务模式,通过“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制定水班制度、收费标准,统一管理维护供水设施,实现从“一水之治”到“一村之治”。
(四)提高治理能力,建设平安乡村。探索构建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精细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一是永香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议事决策人人共商、民生监督人人共通、选树典型人人共评,回应堵点痛点,“零距离”监督村级重大事项,正确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村级各项事务中来。二是抓自治、德治和法治,建设文明和谐美丽新农村,维护好乡村治理成果。以“自治”凝心聚力,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不断激活;以“法治”规范治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不断形成;以“德治”春风化雨,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断弘扬,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充分发挥礼序家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的重要功能,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积极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孝亲敬老、重诺守信、邻里互助的新风新俗,使新时代文明春风浸润百姓心坎,擦亮了乡风文明底色。四是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形成学习典型、争做典型的浓厚氛围。两年来,先后在中央、省和州县等媒体上刊发文稿43篇。
(五)强化责任担当,提高落实成效。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彰显独特文化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村风正、民风淳、党建和、干劲足的特色村庄,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内全面开花。支部建在网络上,环境整治无“盲区”。永香村党总支“三级网格”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突出支部主体,夯实战斗堡垒。总支书记认真对照各级党委下发的责任、任务、问题“三张清单”,切实担负起抓党建促发展的主体责任,班子成员主动认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任务,形成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的党建引领中心工作合力。强化党员身份,党员、村民代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上,党总支将全村21个村民小组1108户分成(星光、香坪、松登)3个片区,村班子成员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组、包户,按时按点走访入户摸排。同时,将政策讲解、问题收集等责任具体到人,及时解决村民心中疑虑,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真正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的示范导向作用。筑牢群众观念,实现全民参与。着力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村民代表参与决策,充分发动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到美丽乡村打造工作中来,形成了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
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经验启示
永香村强化党建引领,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一体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有以下五点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始终,确保治理工作让百姓高兴、让百姓满意、让百姓答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业为民而兴,使乡村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认真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积极探索“在一线”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聚焦、问题在一线解决。
(二)思想教育是前提。乡村治理是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以党建带村建、以党建促治理的综合系统工程。新时代的乡村,不断加大的社会流动使得村民在思想观念、收入、交往、兴趣、情感、品位等方面出现分化,村民异质性凸显。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是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党建引领筑牢村党支部和自治组织两个阵地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要通过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丰富内涵,凝聚力量,带动全体村民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推动系统性的乡村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
(三)和谐稳定是保证。乡村治百姓安,治理有效是基础。以践行“枫桥经验”为抓手,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善信息共享、协同解决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通过基层民情沟通会、民意恳谈会、民心交流会、纠纷调解会等人民群众愿意和能够接受的形式,把决策过程变成尊重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过程,解答人民群众的疑问,解决人民群众的切实困难,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村组干部工作的“上心事”。
(四)文化建设是重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进乡村振兴,善用文化治理。乡村治理,说到底是利益和关系的调整、理顺甚至重构,治理过程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在乡村治理中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厚植滋润人心、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是解决乡村治理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是乡村一切活动的精神指引,优秀文化塑造文明行为。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实践时,要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优秀文化的培育和建构,以优秀文化滋养村民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治理水平是关键。乡村治理成效如何,最直接因素是治理方式。进入新时代,过去的治理方式单一、治理主体单一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方式是着眼农村现实全局的有效做法,该模式既遵循了国家意志又关照了农村现实。明确治理主体必须多元,治理手段要情、理、法并举,治理能力上更加注重协商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先进的党组织走在先、干在前,发挥旗帜的模范引领作用。(执笔:余务洪、张天、童志斌)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