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雪贤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研究生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主动承担起职责使命,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当前,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很强劲,但由于各种差异,我们不断遭逢各种“话语困境”,究根结底就是当前我们对外话语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全面转化为话语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领导干部亟须提升的能力素养。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需要讲好世界故事,彰显大国责任担当,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助推各国民心互信互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革新观念,主动担当。随着新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传播已从主流媒体拿着喇叭宣介的时代转变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个体都能成为国际传播主体。社交媒体互联互通,国内国际舆论场相互交织互动,国际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表达与倾听。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确立自己工作领域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主动掌握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素养,增强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面对热点问题做到迅速发声、有力回应,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立场,回击负面论调有力度、讲述中国故事有温度,展现中国形象有高度。
把握规律,当好主讲人。国际传播是在国际舆论场中“倾听”与“接受”不同意见的过程,需要实现“到达”和“反馈”。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国的欣赏与认同,最终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与国际交往秩序,赢得话语权,领导干部责无旁贷。要努力当好国际传播主讲人,把握国际传播内在规律,理念由“宣传”转变为“传播”。面对国际受众,需处理好“小切口与大纵深”“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叙事主题,实现利益共赢。协调好讲道理与共情传播的关系,拉近国内与海外主体间的距离,建构情感共同体,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可以让海外朋友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见,凝聚价值共识。
发挥优势,展示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地方形象和人文风采的叠加,各地区形象是中国形象的缩影,更是中国形象的具象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地方形象、生动立体的人文风采,塑造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民族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云南故事提供了资料库。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和老挝、越南、缅甸山水相连,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试验田。领导干部需立足云南实际,勤思善谋,设置议题,精准传播,主动引导舆论,着力统筹好内宣、外宣两个舆论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优化布局,打造传播矩阵。优化大众传播主体,容纳多方主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各级各类媒体都应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主体。要着力建设“有立场、有格局、有温度”的主流媒体、“有活力、有色彩、有故事”的地方媒体,以及“有深度、有魅力、有情怀”的自媒体,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挖掘地方性传播机构潜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