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精选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报刊精选 >> 正文
生态文明:超越消费主义塑造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16:20:27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李娟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新形态。生活方式是反映人的发展程度和文明进步程度的外在表征,如果一种社会制度或文明形态未能使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也就不能使人的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它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这意味着不仅在表层意义上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物理空间,更在深层次上打破消费主义这个现代社会最隐蔽的精神枷锁,推动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和意义感相统一的美好生活。

  增强满足真实需要的获得感

  需要的满足是美好生活的直接体验。马尔库塞指出,需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产生于个体真实生命欲望和要求的“真实需要”;另一种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虚假需要”。消费主义借助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力量,不断地制造和鼓吹虚假需要,“在每一个已获得消费水平上加强不满足的体验”,这意味着需求的“满足”没有终点,个体始终处于需求无法被完全满足的存在性焦虑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人们回归理性的真实需要,使个体在对特定目标的追求中逐步获得满足,从而不断增强生活中的获得感。

  首先,摒弃消费主义“越多越好”的理念,鼓励人们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我国提倡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将绿色低碳消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引导消费者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消费主义赋予的符号性价值来科学选择具有耐用性、可维修性及环保标准的节能产品。在这种“消费者突然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的幻想中清醒过来”的过程中,人们重新定义对于“好的生活”的理解,确立了对消费全过程的自主权,复归消费行为满足人类实际需求的本真意义。

  其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高层次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而是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人民获得感的内涵。

  最后,推广共享生活的新模式。我国通过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共享平台,提供闲置物品交换、租赁和捐赠的渠道,使物品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实现再分配和再利用,从而延长了物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增加生态负荷的情况下,拓宽了社会发展成果的惠及范围,为更多人提供了满足消费需求的机会,促进了一种更为普遍的获得感体验。

  增进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感

  幸福感源于人们生活的各种体验和感受,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消解消费主义对个体身心福祉的异化侵蚀,为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创设了自然和社会双重环境。

  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幸福生活提供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我国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民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创造了“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可以说,对于自然之美的真切体验就是一种具体的幸福感知。

  就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消解消费主义所引发的“他者性”幸福观,坚决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引导公众培养形成自洽从容的健康心态。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对商品进行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编码,使消费者产生通过拥有商品来突出自身“符号”或者加入“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的强烈需求,但无论物质财富多么充裕,和占有更多商品的人相比,“一个本来过得不错的人也会觉得自己过于寒酸”,因此,当个体依赖他人的看法来获得同一感时,其幸福感就会变得波动与不稳定。我国反对奢华无度的高消费,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比如,针对网络空间中存在的炫富拜金、奢靡浪费等不良价值导向内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遏制消费主义之风滋生蔓延,使人们减少通过与他人比较物质财富来衡量自身社会地位的倾向,消弭由攀比心理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从而更好地平衡内在需求与外部世界,获得一种更为自主且稳定的幸福感。

  提升充实闲暇时间的意义感

  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财富”,使个人的意趣与志向得到充分展现,这才是自由之为“美好”的人生价值所在。现代科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客观上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闲暇时间,但消费主义却“挤出”并异化了本应是用于休憩身心、充实自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自由时间,扼杀了个人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反对过度消费,减少了个体在非必要物质消费上的时间投入,同时通过生态文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开辟精神活动的场域,为人们“把这些闲暇时间用于为自己生产”创造了现实条件。

  一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抵御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干扰,为人们赢得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消费主义通过商业电视、广告、新媒体以及公共空间等现代传播手段,通过精心构建的符号系统和话语策略,巧妙地将人的情感和注意力引向无生命的商品,使大部分人在闲暇时间深陷于“忙忙碌碌去消费”的漩涡之中。我国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强调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人们提供明晰的绿色消费策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选择商品时的信息筛选成本,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非消费性的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实现和确证自我价值。例如,通过科技活动,掌握科技知识,培养科技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通过艺术活动,锻炼艺术能力,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通过交往活动,发展交往能力,丰富社会关系,培养德性等,从而把“占有它(自由时间)的人变成另一主体”,即从单向度的“工具人”转变为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自主人”。

  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为个体在闲暇时间充分释放内在潜能提供了发展平台。闲暇时间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使得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趋于单一甚至流于庸俗,这种休闲的失位和错位并没有使个体得到身心休整和智识增长,反而压缩了个体进行深层次思考的空间。弗洛姆说,物质消费的感官快乐“在人们内部什么也没发生,只是消耗了这个或那个”,留不下什么决定人生意义的东西。中国加强城市公园、自然博物馆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一批生态文学、自然科普等方面的精品书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在这些有形或无形的生态空间中,观察和研究自然元素,获得自然科学知识,追寻生命本源之体悟,创作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实现情操的陶冶与升华。当人们能够在闲暇时间转向内在意义世界的精神追求时,他们实际上已经跨越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迈出了走向自由个性的关键一步,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呈现。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