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基地
将劳动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9日 14:59:38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杨作鹏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弘扬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是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的最有效的选择。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将劳动精神深度嵌入思政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对劳动充满崇敬之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中华儿女通过努力拼搏而得来的。将劳动精神深度嵌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劳动,深刻思索“为何而劳动”这一哲学命题,让他们领悟到,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劳动方能彰显。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分工”所带来的“职业分工”。不同的职业仅仅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获取生活来源、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职业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作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要能够客观、科学对待不同的工作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要坚决杜绝“躺平”“啃老”的错误观念,勇敢地投身劳动,通过实践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与飞跃。

  将劳动精神细致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热爱劳动”不仅仅是在面对劳动时展现出的积极态度,更是个人对劳动价值的内心认同在实践中的自然流露。唯有深爱劳动,才能自发地投身其中,才能倾尽全力贡献自己的才能。“见到活就干”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个人担当精神的展现。“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工作,有了干事的激情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用实践检验所学,让知识在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深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  

  将劳动精神巧妙糅入思政教学实践,激励学生磨炼“辛勤劳动”的坚韧意志。“辛勤劳动”所体现的是劳动者在逆境中的顽强拼搏和勤勉务实的奋斗精神。劳动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人们挥洒汗水、倾注心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方能取得胜利的成果。无论是需要深思熟虑的脑力劳动,还是需要艰辛付出的体力劳作,每一份劳动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艰辛的付出。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让劳动果实显得倍加珍贵,也让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克服艰难、如何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更多的激流险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该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都需要青年学子通过辛勤劳动来加以铸就。

  将劳动精神全面贯穿思政教育全程,指引学生塑造“诚实劳动”的高尚品德。诚实劳动就是在劳动中不弄虚作假、不偷奸耍滑,踏踏实实、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这是对所有劳动者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成果的取得,需要诚信为代表的良好道德作为阶梯来衬托。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的反腐败斗争,都可以看到在工作岗位上作奸犯科、偷奸耍滑、违法乱纪者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在思政课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诚实劳动”的美德。通过教育让学生领悟诚实劳动的真谛,树立正直的劳动观念,加强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要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无论在何种岗位,承担何种职责,都应秉持踏实肯干的态度,坚守诚信底线,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在追求个人理想和满足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诚信与合法的劳动方式是我们不变的坚持,这既是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也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WKQN11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沈艳)

责任编辑:沈艳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