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进军西南动员会上的讲话(节选)。云南省档案馆 供图
作者 李涛 云南省档案馆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我们从馆藏档案资料中选取几组邓小平同志与云南有关的档案,重温他对云南的关心和指导,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云南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组建西南服务团,为解放和建设西南准备干部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第二野战军负责进军大西南。在大西南开展工作需要大量干部,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从新解放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区,选拔一批进步的大中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再配以老区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宋任穷率领二野政治部的同志,在上海、南京等地人民政府和市学联、总工会的积极配合下,很快招收到11000余名政治素质较好的大中学生、青年职工工程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再加上从老解放区和部队抽调的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轻的6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并组建川东支队、川南支队、重庆支队、云南支队、贵州干部队和西南局直属队等。
云南支队由山东干部队、皖南干部队和从北京、河北、山西调来的新闻、财经、邮电、广播、书店等专业干部,还有二野军政大学两个营,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学生组成,约2000人。1949年11月初,途经长沙时,邓小平同志批准,在长沙招收进步青年学生1100余人补入云南支队。另外,邓小平同志提请中共中央从东北解放区等地抽调了滇籍干部100多人加入云南支队。其中有东北著名抗日将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20世纪20年代在云南入党的老党员、东北军区骑兵支队队长刘林元,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张冲等。云南支队由刘林元任支队长,马继孔任政委。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云南支队干部队伍得到充实,结构更为合理。从工作经历上看,有数百名老解放区抽调的干部,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从籍贯上看,有滇籍干部,也有非滇籍干部。从民族上看,有大量的汉族干部,也有如白族的周保中、彝族的张冲等一定数量的其他民族干部,他们在云南各民族群众中颇有声望。从专业层次上看,有大量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他们在解放和建设云南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学员作报告,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
大量学生进入西南服务团,邓小平同志深知青年学生们思想转换的艰巨性,指示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西南服务团在南京待命期间,进行了两三个月的整编和集训,系统安排了革命理论、形势与任务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人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多次给团员们作报告。1949年9月20日,服务团召开进军西南动员大会,邓小平同志亲临会场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西南“前途很大,困难很多”,对每个困难都要采取具体的有效的办法。特别强调了三条:第一是内部要团结得好,会师要会好;第二是团结依靠西南人民;第三是搞好统一战线。
1949年10月18日在汉口,邓小平同志在云南支队干部会上,从新解放区的建设方针、城市建设方针、农村建设方针、财政经济问题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做好新解放区工作给大家做了很好的辅导。
邓小平同志给西南服务团作的几次报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他在报告中循循善诱,充分体现了革命长者对后辈的真诚关怀和殷切期望,成为大家前进途中战胜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展调查研究,加快云南工业的发展
1965年11月至12月上旬,邓小平同志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到西南地区开展三线建设调查研究。在云南调研期间,他反复强调,搞建设一定要有战略眼光。
在昆明钢铁厂,邓小平同志充分了解生产建设情况后指示说,规划中的第一步不考虑30万吨,按50万吨搞,第二步搞100万吨,之后再扩大产量。新增设备要考虑好一点,71万立方米的高炉要淘汰。50万吨不能再用一万人,几千人就可以了,如果再用一万人,在全国钢铁企业中还是最落后的。你们搞个方案,需要什么设备,多少钱,多少时间、什么技术?
在昆明机床厂,邓小平同志看到新研发成功的光学坐标镗床时非常高兴,对厂领导和操作工人说:你们制造的精密机床,在全国很有名气,但生产量太少,目前国家还要靠进口。今天我来这里看,就是要解决精密机床的问题。要解决精密机床的供应立足于国内。邓小平同志还指示,云南工业要上去,搞一个三百台的坐标镗床厂,一个三百台的磨床厂,一个三百台的齿轮机厂。一定要搞精密的。什么都搞,劳动生产率低,技术也不容易提高。
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充满着对云南工业的关怀期望,大家深受鼓舞。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的不懈努力,昆明机床厂1969年成功研制出GGB-1光波比长仪,建立了国家长度计量基准;1985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精密“加工中心”。
当我们翻开这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档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依然熠熠生辉,他开创的伟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新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