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铁
日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万亩荷花争艳,中外游客泛舟在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之间。上岸后,游客旋即加入“花脸节”,与少数民族群众一道,用香米稻草灰制成的黑色颜料相互涂抹,送上美好祝福。文化元素让诗和远方平添别样风味,也打开了人文经济新视角,助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不止苏杭。从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引流无数,到蜡染、银饰、傣锦成为众多游客的标配,人文浸润经济,赋能云南文旅市场活力十足的场景持续铺展。
人文与经济交融,推动高质量发展,衔接的关键在于文旅融合。从“淄博烧烤”火爆全国,到“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从近年来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实践看,打造具有“破圈”实力的文化IP,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并形成持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云南资源优势明显,要借鉴成功经验,打造独一无二的文旅IP,形成撬动更多人从“看见云南”到“爱上云南”的支点。
从淄博、哈尔滨到阿勒泰火起来的案例,可以观察到,这些火起来的地方文旅IP,美景、美食、美情、美文都反映文化创造消费新需求的趋势。人们常把重大发展机遇说成“泼天的富贵”,其实机遇从来只眷顾有准备的人。融汇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市场所需、科技创新等,将“云南味”注入“吃住行游购娱”每个环节,塑造喜闻乐见的记忆符号,形成鲜明的文化标识,就会有越来越多“云南”牌文旅产品触动越来越多人的心尖尖。
旅游经济就是口碑经济。不管是主打“听劝”的淄博、哈尔滨,还是从“免费西湖”到湖边座椅“爱情间距”的杭州,无不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暖色,而这正是“人文经济学”最为厚重的底色。温馨不过家的感觉,幸福不过被宠爱的感觉。把每一个亲近云南的人都当成朋友、家人,把服务做到人们心坎上,就能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牵住产业“牛鼻子”,聚力IP突破口,紧盯市场变化,强化顶层设计并完善公共配套,不断推动文化张力与经济活力相得益彰,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