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玉胜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不久前联合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涵盖了从风险评估到生活方式管理,再到营造支持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施策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进行有效防控。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一个“小胖墩”。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预测到2030年,0—7岁儿童肥胖率将会达到6%,人数将会升至664万;7—18岁儿童超重及肥胖率将达到28%,超重及肥胖人数将达到4948万。
做好有效防控首先要追根溯源。《导则》从遗传、行为、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导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诱因。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是关键的个体水平因素,而食物系统、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则是重要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
做好有效防控还需要纠正认知误区、强化政策引领、改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从家庭入手,家长要充分认知超重肥胖危害,摒弃“胖乎乎就是身体棒”等错误认知,定期监测孩子身高和体重,及时发现成长问题并采取管控措施。唯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