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屠国颂 兰青松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云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有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文化资源,应挖掘运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不断凝结云岭大地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智慧,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农业农村发展的云南篇章。
坚定不移聚集乡村人气。“人”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人口密度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潜力和文化构建的多样化程度。现代化、城市化的交织演进使得传统村落的人丁逐渐转移到大城市中,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入乡,成为“新农人”。“新农人”是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他们富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视野,能够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从电商直播到乡村旅游、从蔬菜大棚到生产车间,处处都有“新农人”的忙碌身影,他们为农业注入了新理念、新技术,也为乡村带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新农人”的出现为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带来巨大流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培养熟知家乡的本土人才,吸引青年人才集聚乡村,推动知识分子服务乡村,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孜孜以求活化乡土资源。云南乡土资源广博丰富、异彩纷呈。一方面,居住在云南的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逐渐开辟本地特有的自然地理风光和人文社会景点,活化利用好小众乡土资源的独特价值,充分展示独龙族部落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寨,让游客能直观地感受最真实、最生态的独龙族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党团结带领云南各族人民投身革命洪流,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云岭大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能让乡土资源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需要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注重革命遗址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以红色革命遗址为抓手,打造一批主题教育基地,推动地方特色资源旅游与红色教育融合发展。
怀揣热情系紧乡情纽带。乡村蕴含着人们无法割舍的牵挂与情怀。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种微弱的流动性赋予乡村渐迁不断的故乡情愫。因此,在推进云南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旅游与乡土痕迹的交融,保护好各类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在新的建设中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特色,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例如一些闻名遐迩的古城景点,在积极吸引游客的同时,古城中的名人旧居、书屋院落,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生活方式等,既满足了外地游客对于传统古城的美好预想,也能勾连起本地人民持久生活的乡情纽带。我们要构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提高农村文化面貌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