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少英
作者 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
和少英(1954— ),云南丽江人。主要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和少英多次到欧美名校与著名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具有开阔的海内外学术视野、深厚的本土文化经验,研究领域广阔,涵括民族志、比较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他在学界最早倡导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观点,推动了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创新。
孜孜以求:从知青工人到教授博导
和少英的建树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他未满6岁就被送进学校念小学。高中毕业后,于1973年到丽江县石鼓公社一个傈僳族村寨当知青,一边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一边担任丽江县第四中学的代课老师,成为“高中毕业教高中”的先例,后被首批推荐到丽江地区商务局车队当汽车修理工,次年被抽调到局机关,兼任局团委书记。
1977年,和少英考入云南民族学院,1983年考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获法学硕士。1987年,考取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继续攻读。负笈欧美期间,和少英先后担任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学校的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赴俄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者。2001年起,他被云南大学聘任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与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迄今已达20余载。
身体力行:领衔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和少英曾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是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2015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还兼任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
21世纪初,和少英就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时任所长的马戎共同领衔申报“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被列为云南省与北京大学共建的“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学优秀骨干人才,让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被列为云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是云南民族大学所有学科中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此建立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新突破和新跨越。
和少英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长期讲授“西方人类学/民族学学说史”“人类学/民族学名著选读”“人类学/民族学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培养博士生、博士后、硕士生和外国留学生百余人,在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蜚声海内外
数十年来,和少英凭着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积淀,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完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民族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等10余项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等重点项目均以“优秀”等次结项。
和少英出版了《人类学/民族学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生存在全球化时代》(英文版)、《云南研究》(英文版)、《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人类学一百年》《逝者的庆典》《纳西族文化史》《重新把握人类学》等著、译(含合著)作品。主持了“云南民族文化丛书”“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等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和少英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和少英始终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操守和学术道德,长期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积极探寻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身体力行推动民族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离开故乡丽江,远赴海内外高校求学、教书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已近五十载的和少英,始终心系故乡,他曾多次应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之邀,投入丽江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申报工作,尤其在推动《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外,和少英还积极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着力培养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2022年,和少英应邀担任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校长,回归家乡,服务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