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见证了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是推动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载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云南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建立党组织时间较早,党史教育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25日,云南共普查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遗址1903个、其他遗址362个,总计2265个,数量位于全国前列。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对云南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断激发云南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云南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革命遗址保护政策落实落地。革命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革命遗址既是革命历史事实的缩影,也是革命文化传承的载体。首先,要制定全省革命遗址保护的长期、中期和近期规划,设立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分阶段、分步骤、分计划有序推进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其次,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坚持“抢救保护为主,恢复重建为辅,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将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严防在城市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等过程中损毁遗址。最后,要根据上行法规条例适时修正地方性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管理和保障机制,确保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有政策保障、有资金投入、有措施落实、有行动落地。
革命遗址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一是创造条件,推动革命遗址提质升级。革命遗址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原则上不准迁移;必须迁移的要建新如旧、保持原貌,遗址原址附近新建设的广场、公园、道路等,应融入与革命遗址有关的主题文化,确保有历史、有内涵、有记忆。二是改善条件,提升革命遗址教育效果。对已开放的革命遗址,要加强内容建设,改进展陈方式,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历史、讲好故事;对有条件开放的革命遗址,要运用线上预约、现代宣传媒体、公园广场的石刻雕塑群、宣传橱窗等展陈革命史实。三是形成建、管、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结合云南打造文化和旅游强省的政策安排,将革命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在省级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对区域内的革命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整合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健全机制抓好干部党性教育。要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制度,依托革命遗址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使革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传统节日,组织干部职工看望慰问老红军老战士、瞻仰革命遗址、祭扫烈士墓等党性教育活动。二是创新载体抓好群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突出教育的群众性,要将革命遗址中所蕴含的故事生动表达出来,不断发挥党性宣传教育的作用。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提升旅游质量和文化内涵。例如,要以抗战精神为主题,利用重点抗战遗址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旅游线路,发挥区位优势、弘扬抗战文化、传播云南抗战精神,不断增强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要以红色革命遗址为抓手,推动地方特色资源旅游与红色教育融合发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以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题材,开发推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文学等文化创意产品,体现到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群众性活动之中。以微信、抖音、微视频等为载体,创作革命精品文化作品,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历史、讲好故事、传承革命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健全革命遗址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落实保障、项目分工等工作,将革命遗址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落实。二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存在问题,推动革命遗址在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出独特作用。三是厘清管理工作责任。在做好全省革命遗址排查和申报的基础上,围绕丰富文化传承发展标识的云南革命文化内容,对革命遗址类别进行划分,按归口管理原则划归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厘清关系,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理顺管理。
多措并举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教育、党校、党史研究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将云南革命先进事迹编写成爱国主义精品教辅读物编入地方学科教材,将革命文化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全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制定出台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课程、有序的教师安排以及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有制度保障、有方案推进、有督查落实。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陵园等,以讲活讲好革命故事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落地。
作者 李达 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年云南省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云南党的宣传历史研究”(项目编号:ZDZB2022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