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调查研究 >> 正文
【原创】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博物馆力量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8日 14:45: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韦坚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发生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立于1951年的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23万余件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09件(套),藏品类别丰富,年代跨度大。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不仅是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平台,更是推动公众了解云南历史文明发展、传承地方性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公众对文化艺术内容的多样性需求与可及性诉求日益增强,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和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云南省博物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从提供文化供给层面探索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发挥,打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实践与探索。

  联通传统与现代的展示与教育

  随着云南省博物馆新馆的对外开放,近年来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品展览。讲述云南文明发展史的陈列展览《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共展出馆藏精品文物1万余件(套),以通史陈列的形式叙述了从远古时期直至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创造的辉煌文明。

  在6个基本陈列的基础上,云南省博物馆每年举办临时展览约12个。在展览策划上,云南省博物馆注重展现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例如,近年来推出的《莎罗花语云嫁衣——云南省博物馆少数民族婚礼服饰展》《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描绘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绚丽面貌,及其背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摩梭MOSO:家庭·婚姻·对话》展览对丽江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展示,为跨文化的理解、交流和尊重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以“迁徙—融合”为主题,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采用少数民族民间史诗叙事、考古学叙事、民族学叙事讲述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

  此外,博物馆还策划了《铜铸滇魂——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展》《妙香秘境——云南佛教艺术展》《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特展》《1156+云南最美逆行者——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展》等展现云南特有历史和文化风采的原创展览;引进《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神秘非洲——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从学院到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法兰西的雄鹰——拿破仑文物(中国)巡回展览》《穆夏——新艺术运动先锋》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外展,为云南的观众呈现了多彩的文化盛宴。

  基于展览展示内容,云南省博物馆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公众喜爱的社教项目,开展教育活动千余场。以云南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爱国主义、传统民俗、民族技艺等丰富多元的内容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并推广“云博学堂”等主题的博物馆特色教育服务。云南省博物馆通过开展馆校共建,努力将博物馆打造为学校的第二课堂。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共建项目,不断深化馆校合作,策划和组织了“重温云南历史 唱响经典红歌”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文物活化利用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热情、真诚、专业的云博人,既是平凡的服务者,无私的奉献者,也是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也因其服务于社会教育的积极实践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和奖项,多次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巾帼建功文化惠民“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奖”等称号;“深度体验有趣参与——走进古滇国”课程荣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协会优秀教育课程设计案例;“古滇创意工坊”课程荣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协会十佳教育课程设计案例;“国之歌者——聂耳小提琴”系列思政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寻找家乡宝——矿产资源大省寻宝记”系列活动入选自然资源部的自然资源主题日宣传优秀宣传项目;“百年风华正茂,云岭沧桑巨变——云博志愿者和宣讲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小志愿讲解员项目荣获云南省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优秀奖等。

  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数字化建设

  云南省博物馆积极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进了文化传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于2023年1月推出了“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展厅”,在这座“永不闭幕”的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精致的青铜重器,能够近距离观摩珍贵的古代书画,能够随心所欲放大文物的细节之处,实现了真实展厅中无法提供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满足普通观众以及文物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诉求。

  2021年6月,在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专题展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中,除图片、文字、场景、文物展示等传统展出手段外,展览还特别引入了3D裸眼全息等数字技术、AR增强现实眼镜、全息投影透明屏、以二维码形式扩充展览内容等高科技展示方式,极大营造了“沉浸式”参观的氛围;开设的网上展厅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制作,成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学党史的全新窗口。网上展厅参观人数近80万人次。守正与创新的结合让展览成功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向社会重点推介的2021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个主题展览之一。

  博物馆始终坚持以教育和服务为核心功能。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和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为公众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和研讨会等,博物馆积极促进公众对云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促进数字化公众服务。

  经过“云南省博物馆新馆能力项目提升”科技项目、“面向文化旅游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云南省博物馆展厅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的探索与实践,云南省博物馆综合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包括数字化信息采集、数字化资源处理、智能AI识别、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技术等,提升云南省博物馆展厅文物保护水平,推动文物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发展,建设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以及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展示传播和利用,从文物数字化采集保护、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利用等各方面进行完善,努力建成符合当前社会进步需求的现代化新型博物馆。

  同时,在博物馆教育数字资源库、第二课堂现场互动与文物艺术鉴赏、博物馆教育共享平台、博物馆研学旅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实践,将观众、文物与博物馆三者联系得更加紧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面向文旅融合的自媒体矩阵

  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逐步整合优化自媒体矩阵,搭建网络快速宣传模式。利用新方式、新技术,加强与媒体合作,围绕着博物馆的物(文物)、事(工作)、人(专业)重点开展策划、推广宣传,弘扬正能量,传播工匠精神,追踪热点和亮点,持续带动博物馆的对外影响力。发挥云博龙头引领作用,联合、带动省内各博物馆宣传,打造矩阵式宣传模式,引领云南博物馆群不断向外推送宣传热点。

  如今已形成云南省博物馆自媒体矩阵系统,包含11个官方账号,以“两微一网”为核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多种媒体平台覆盖(抖音、哔哩哔哩、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绿洲、今日头条、知乎、人民号、大鱼号、喜马拉雅)。在确保发布内容准确、正确的前提下,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网友通过云南省博物馆、通过文物了解云南的历史篇章。极大地推动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和社会化。

  经过持续的创新与探索,云南省博物馆宣传原创内容屡获嘉奖,如原创视频《微光成炬 勇担双责》荣获云南省总工会2021“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职工网络正能量微视频类”一等奖;系列音频“听,历史在说话”,荣获“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直播项目在YouTube、Facebook、中文报道、欧华网、菲律宾商报等海外媒体播出,助力云南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大力弘扬。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社会媒体的互动,共同打造云南文化旅游传播合作的典范,如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家宝藏·展演季》之“宝证不一样”、《寻古中国》《探索发现》《红色烙印》等大型纪录片的拍摄与内容审核;与新华社联合推出“趣看文物”视频;与“学习强国”云南频道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系列海报和推文;与云南发布联合推出“滇地宝藏”系列传播项目,包括网友互动游戏及少数民族风俗画动图等,开辟了博物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宣传云南历史文化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活化”馆藏资源的文化创意

  2016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随后,国家文物局按照试点先行,确定了92家试点单位,云南省博物馆为其中之一。鼓励试点单位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良性机制。

  云南省博物馆于2015年5月开始至今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及文创行业的大力推动,并于2020年7月成立文创开发中心,以更好地开发云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同时努力实现《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对云南大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打造“古滇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茶马古道”“滇越铁路”“西南联大”“滇西抗战”“聂耳和国歌”等文博品牌,推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IP联盟成立,云博文创体验店、“云博书屋”、咖啡厅、茶文化空间相继投入运营、以馆藏文物资源为元素进行了大量文创产品的设计及开发。目前在售文创单品已达到1500余种,实现了“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的功能。其中以藏戏面具为代表的“万害不侵”系列,以聂耳小提琴为元素的“琴心”系列,以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为元素的“青云直上”系列等等成为广受公众和市场欢迎和好评的文化创意产品。

  除传统实物纪念产品外,博物馆文创还开发了非遗手工体验,数字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体验项目。在助力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云博文创也由单一文创商品售卖模式进入跨界融合的多源头、多样性发展模式,为云南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创新创意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云南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和平台。

  具有国际视野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与法国、美国、越南、韩国、捷克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对话交流,积极推动云南省博物馆在国际视野下开展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同时,与新加坡、英国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是云南省文旅融合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提升博物馆科研水平、推动云南学术研究国际化建设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此外,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地区文博机构长期友好合作,如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研究项目合作意向书(2023—2028年)》,为我馆开展区域性跨文化交流工作提供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学术论坛、联合办展、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逐步建立云南省博物馆与国际,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机构间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平台与合作渠道。以博物馆的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云南省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等方面对云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与凝练,更体现在其展览展示、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教育与服务、文化创意设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了云南省博物馆作为省级文化宣传与展示窗口,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担当与作为。云南省博物馆将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优秀文化的机会,为云南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苏宇箫)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