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山之干”推动“文山之变”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文山实际,努力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以其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群众参与等特点,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践行“文山之干”,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挥巾帼力量、团结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努力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坚持党建领航,典型示范彰显榜样力量。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文山州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组织赋能。文山州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治理模式,推进“五治融合”。文山州积极探索“五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即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三是典型示范带动,彰显榜样力量。文山州注重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产融生态,产业振兴绘就致富画卷。“生态+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山州通过合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老克田村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八角、砂仁等林下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老克田村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目前,全村共种植八角170亩、砂仁220亩,年产值达到100余万元。二是农旅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瓦蚌村充分利用自身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该村共种植特色水果300余亩,通过直播带货和线下销售模式,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上寨村成立了富宁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化运作,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据统计,上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7年的2.17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409万元。
贡献巾帼力量,群芳竞艳建设美丽村庄。文山州充分发挥女性同胞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使巾帼力量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是发挥巾帼“头雁”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西畴县东升村开展“头雁”培养、“头雁”回归行动,发挥好“五老”人员作用,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引导各类人才回村发挥智力作用。借助文山州第一个壮族女县长——侬惠莲故居改造项目建设契机,充分把侬慧莲事迹等红色故事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让巾帼头雁激活基层治理在东升村可听可感可看。二是“巾帼兴农”,增收创富。文山州充分重视和挖掘女性同胞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妇女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瓦蚌村党支部组织18名留守妇女成立“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女性同胞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促进村民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使合作社年收益达3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三是巾帼献力,推进乡村建设。西畴县老克田党支部女党员居多,该村成立了一支巾帼英雄突击队,女同志们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如今,老克田村环境优美、卫生干净、民风淳朴,实现了乡村人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风尚。
发挥群众作用,共治共享谱写团结华章。民众齐心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文山州,民众齐心不仅体现在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上,更体现在共同分享乡村发展成果上。一是党群携手共进,共治共享成果。文山州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党员挂包机制,鼓励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老克田村通过实施“党员六包”制度,全村党员分包挂联农户,携手农户共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民众自发参与,共建绿美乡村。文山州积极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工程,努力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瓦蚌村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村民群众共同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村寨绿化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增进民族团结,共绘和谐画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山州注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等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木央镇上寨村保留着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该村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进步优势,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跳宫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专家文山行”第三调研组 执笔人:李广、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