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黄裳云南日报社借书记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 17:13:20  来源: 云南日报

  

  黄裳在云南日报社借出的图书之一:1946年7月30日昆明出版的“新云南丛书”之二马子华《滇南散记》封面。

  作者 耿嘉 云南日报社

  近日,在春和堂闲读当代散文家、资深记者黄裳的多篇手稿。其中,有1984年10月6日,黄裳重录而成的《滇游日记——从昆明到大理》。这是1956年秋天,黄裳到四川、云南一带旅行,前后三个月写下的一册日记中的一部分,记录了1956年11月10日黄裳从重庆乘机飞往昆明,到昆明的第四天,又乘车前往大理,11月21日由大理返回昆明,共12天的主要行程。

  这是黄裳第五次来到昆明。前四次,是在抗战末期。那时,黄裳在重庆就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征调入军做了“和美国兵打交道”的翻译官,与抗战中、美军人一道,来往于中国西南和缅甸、印度。在那段非常时期里,黄裳数次路过昆明,完成军事译员工作,遣散回国时,还在昆明住过一些日子,对昆明有很好的印象。1945年12月30日,黄裳于滇川途中写就了《昆明杂记》,这篇随笔开篇就从缘结昆明、夸赞昆明写起:

  “两年来昆明四次,只第一次住了两个多月。第二三次只是匆匆过身。这次因为胜利来临,我也随带着光荣地失了业,拿到不算‘菲薄’的遣散费,过着‘寓公’的生涯,说起来应当是颇为‘写意’的了。昆明的确是好地方,如果将来发了财,颇想在这里盖一所房子,一年里来住他几个月。就像现在吧,过了双十节,在北方,已经是相当冷的天气了,这里却整天有好好的太阳,从古老的柏树枝柯里漏下来,照在人的脸上、身上,是那么的舒服……”

  也正是如此,黄裳重到昆明时,在当天的日记中愉快地写道:“一下飞机,满地秋阳。天上是朵朵白云,绿树青山,又来到了可爱的昆明。”黄裳对于重返昆明有着故地重游的期盼和感慨,这部旧记新录的日记,也如黄裳所写的其他随笔散文一样,意味、趣味、韵味随处可见。比如,其中关于到云南日报社借书的记述,就颇有值得品味之处。

  黄裳到昆明的第三天,在云南省文化局听负责人介绍云南文化界的情况时,得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即将在下关、大理举行,便提出是否能搭车同去参加并采访。对于这位来自上海《文汇报》著名记者的要求,云南省文化局自然是求之不得,马上安排。黄裳自己也颇为此项计划外的活动而高兴,开始买书、借书、读书,为即将开始的大理之行作准备。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回旅馆的路上又经过那家旧书铺,买了一本康熙时人的诗稿,作者名李含和,号金沙,与阚东白有交往,卷前有作者名印二方。诗集中有大量咏云南景物名迹风土故实的诗篇,倒是一种难得的地方文献。这是此行买到的第一种善本。

  又买到两本《峡江图考》,光绪二十年上海袖海山房石印本。图极工细,从荆门虎牙滩起,直到重庆,上下正反详细画出了峡江两岸的风光名胜,并附有详说。京江国璋序。书极罕见,是江行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下午到省委、省人委,又拜访了云南日报社,借到一叠云南志书。有铅印本《大理县志》,不全;又马子华《滇南散记》、赵银棠《玉龙旧话》等。

  夜浴,枕上读今天所买所借诸书,早眠。”

  日记中所说的旧书铺,是黄裳到昆明后住宿翠湖宾馆,次日清晨“出去闲走”,沿华山西路、青云街一直走下去时,见到的一家小店。他买了一本姚安张根培所撰写,关于陈圆圆的书籍《畹芬录》。这位张根培,曾在昆明莲花池畔给陈圆圆立过一块画像碑,上面有他写的“圆圆事略”。黄裳在写作《昆明杂记》时,曾在莲花池完整抄录了这篇“圆圆事略”。此次购得《畹芬录》,是对当年到莲花池探访陈圆圆遗迹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当年误认为张根培是“古人”,《畹芬录》是“古书”的纠正。

  至于拜访云南日报社,粗略看来,好像只是新闻界同行间的一次例行活动。但黄裳却没有在日记中记录去了云南日报社的哪个部门,见了什么人,只记下了借书之事,且慎重列出借到手的几种书名。这或许可以看出,黄裳可能是专程到云南日报社找寻一些文史资料的。从中也可感受到,对于云南日报社慨然相助,黄裳十分高兴和感激。他在随后的日记中写道:“在颠簸中把《滇南散记》读完了”,更有在大理参观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观看滇剧《望夫云》、白族民族歌舞团演出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资料的记载和随感。这些点滴记述,或许也能让我们感受黄裳何以能在未足30岁之时,就成为胆识俱高的名记者的些许门径。

  云南历史上,以“云南日报”命名的报纸,最早的一份是1909年10月15日创办、“大清邮政认准为新闻纸类”的《云南日报》,该报止于辛亥革命。当今大家熟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南解放后,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的第9天,即1950年3月4日创刊的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云南日报》。1956年秋天,黄裳重访昆明时所拜访的云南日报社,就是由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头的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

  在团结建设新中国新云南的崭新进程中创刊的《云南日报》,多有创新开拓之举。其中,重视图书资料收集运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1950年11月,云南日报社向省委提出报告建设云南日报大楼,1951年2月在护国路动工,195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幢新闻大楼。这幢大楼为三层钢混结构,在设计时专门考虑到了书库和阅览室的位置和功能。建成后,一层为排字车间和印刷车间,二楼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为办公室、大会议室和图书阅览室。1951年,云南日报社进行机构调整,在编辑部门设置的业务组中,就有专门负责资料收集的资料组。1956年的云南日报大事记中写道:“7月3日,资料组搜集地方志书《昆明风光》《南诏野史》《滇南杂记》,以及《云南少数民族概要》等一批珍贵书籍。”也就是在资料组收集到这批书籍后4个月,远到而来的黄裳“拜访了云南日报社,借到一叠云南志书”,并带着书前往大理采访,让这些刚刚收集进库的“珍贵资料”,又发挥了一次宝贵作用。黄裳临行前,将买到的《云龙州志》和一些云南地方文献送给了云南图书馆,这些举动,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难得,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又觉得理当如此。

  而今,云南日报新闻大楼已经跃升至20多层,资料收集运用也用起了数字化技术。无论如何,要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实现持续发展,重视本地图书资料收集的传统,是否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而从业者是否也该像前贤一样,善于随时随处找寻、学习和运用好一切有利于采写、编发的各类资源资料。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