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何明:执着的新知探索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8日 15:22:00  来源: 云南日报

  

何明

  作者 和奇 云南大学

  何明(1959— ),浙江义乌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获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称号。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何明从事学术研究已有30多年的时间。他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学术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学术热情和追求始终不变。

  何明的学术道路始于美学、哲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赵仲牧先生的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系统地接受了哲学、美学理论训练和严谨的理论思维训练。他的第一个研究领域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运用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工具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思维结构。在赵仲牧和张文勋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系列论文,于《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部分论文被《中国高校学报文摘》等转载,极大鼓舞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

  1990年,何明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拓展出第二个研究领域——中国竹文化。他与廖国强合作,经过几年的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研究,合著了《中国竹文化研究》一书,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0年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名单,翻译成英文面向海外发行。

  《竹与云南民族文化》一书的写作,是何明转向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之后,他把所积累的资料和田野调查时的切身体验与吴明泽合作撰写了《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与廖国强、袁国友合作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并出版同名学术著作。

  1998年7月,何明调入云南大学,参与到“211工程”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组织工作。作为学者,他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前沿的理论维度探索民族学理论、方法及知识的创新,形成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并创新推动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是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创新和学科体系建构、推进民族志方法创新、民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探索、探讨民族学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多元问题几个方面。

  2007年6月何明担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建设中。

  他组织梳理与挖掘吴文藻、费孝通等大先生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在云南大学工作时期即被学界称为“魁阁时代”的学术资源,大力弘扬他们奠定的“从实求知”和“社会科学中国化”传统,倡导、规划与组织实施规范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同时鼓励与支持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和学术交流合作,不断产出具有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思想的高水平成果;组织师生奔赴东南亚国家开展田野调查,出版了“东南亚民族志丛书”等成果,开创了国内大规模区域民族志研究的先河。在他的推动下,云南大学成为国内率先推进海外民族志研究的高校之一;与美国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发起“东亚人类学论坛”,与韩国、日本等学界合作创办了“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2017年云南大学民族学被遴选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如今,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依然如故坚持每天投入10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