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务洪 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抓思想建设,为乡村振兴掌舵领航。持续抓好农村党组织经常性教育,始终将理论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实党员教育学习内容,规范“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通过“学习强国”、云岭先锋、支部书记讲党课、举办培训班等载体阵地,建立起“经常学、主动学、全面学、深入学”的长效机制。以学理论、议事项、做实事、送温暖、育乡风等为主要内容,将党员教育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用在平常,筑牢思想根基。
抓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激发动能。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壮大烟草、中药材、核桃、水果、畜牧等产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完善联结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让农民群众通过产业致富,收获发展红利。坚持乡村发展的绿色导向,因地制宜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抓返贫监测,为乡村振兴守住底线。抓实重点摸排,发挥结对帮扶干部及村组干部力量,既要了解“档外”一般农户的收支情况,也要对“档内”帮扶对象所享受的政策再一次梳理。做好风险评估,详细了解其产业发展、稳定就业、收支状况,综合判断其自我发展能力。做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返贫致贫风险户信息情况,根据风险成因研究制定“一户一策”“一事一策”解决方案。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培育农村新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抓村庄规划,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一切从村民意愿出发,真正反映群众诉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注重保持固有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推动“多规”协调,实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旅游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形成规划引领、依规建设的良好氛围。
抓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让乡村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引导“道德积分”模式向“文明自助”模式转型,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
抓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枫桥经验”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是中国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有志在乡村大展拳脚的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对内,持续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链条,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乡村干部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懂农业、专业化、活力强的“头雁”队伍;对外,加大政策吸引,抓住情感纽带,引导人才回乡干事创业。充分发掘村内现有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乡土人才,鼓励他们在农村创出经验、形成亮点、干成样板,让有真本事的能人志士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