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科动态 >> 正文
【原创】理论创新与跨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5日 17:35:42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云南日报记者 吴清泉 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新年伊始,一场森林中举办的论坛在全国引起关注。1月11日至13日在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以及在论坛上诞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学术共同体,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在一起,创新的理论结合、跨界的学术探索、共享的实践平台,生动体现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作为,创新体现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悟的不断深化,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发展,为云南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和智慧力量。

  主题鲜明 恰逢其时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围绕这一重要主题,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

  论坛由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普洱市人民政府指导,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单位主办。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魏宏表示,本次学术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个云南改革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及学术共同体单位凝聚起更高共识,努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通过建立学术联盟,推动学术共同体持续发展并逐步机制化。同时紧扣创新点,提高共同体学术研究成果,努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凝心聚力、共同产出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论坛汇聚了全国超过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由于论坛特殊的学术意义,受到国内众多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央视频、新华网、人民论坛网、云南日报客户端、云南网、红星新闻等都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网点击阅读量达到150多万,“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还被收录为百度百科词条。

  促进交流 共同成长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代表,既有长期从事民族学、生态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有处在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点分享和思想碰撞。

  六位重量级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裴盛基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决策,为民族植物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强大的方向性指导。在新时代的学科体系建设大格局中,要树立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传统植物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一份民族植物学的力量。

  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合力推进中华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指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联系,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是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的重要途径,需要重视民族地区传统知识的系统调查、编目、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传统知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纳日碧力戈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人民为中心,学习各民族的传统知识。解决生态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与社会的问题、人和人的问题,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这个全民族、全世界追求的生态的新时代。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明之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做出积极贡献,包括积极参与气候公约框架下有关谈判,遵循并践行全球气候治理三大基本原则的世界表率,提出的全球三大倡议都包含了低碳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等。生态文明视野之下中国的应对,一方面要加快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的碳减排之路,另一方面应保持定力,明确参与谈判和承诺的关键点。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指出,云南古茶园是续存千年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体现了各民族长期积累并发展形成的生态智慧,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云南古茶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云南古茶园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需要多学科参与,共同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下午的学术论坛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周宜君、北京大学教授薛领、中国社会科学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庄立、吉首大学教授罗康隆、内蒙古大学博士吴英杰、西南林业大学研究员尹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冯金朝、西藏大学教授久毛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杨超、凯里学院雷启义、西南林业大学博士杨茜好、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项目总监贾远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在论坛总结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与会专家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基于各自学科和研究领域,提出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真知灼见,既有政治高度、学理深度,更有实践力度和现实温度。展望未来,期望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学术共同体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相关学科和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